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高順非常清楚曹操的實力和自家主公的性格,如果沒有萬全的準備,下次曹兵來攻可能便是呂布軍滅亡的時刻,所以他小心冀冀,勵精圖治,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呂布軍的命運,但是最終結果如何,也隻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除了陷陣營守衛寨子四周,泗水兩岸還散出去了數百偵騎,嚴防曹軍的探子,雖然建寨難免逃不過敵人的細作但能防備就得防備,除此之外,依高順的治軍性子,建寨的民伕都是按軍營建製實行軍管,所有進入寨中的民伕都會受到監兵的嚴密臨視,民伕們雖然不太適應軍事管製,但一日三餐有飯吃,建完城寨還有地分,也就沒有任何人有怨言,規規矩矩的按照高順的要求來做。
高順返回大帳,也不需親兵伺候,將鎧甲脫下,就於桌旁坐下,早有竹牘擺好,自個兒磨好墨,提起毛筆略微思索一會便按心中所思書寫起來。他要給呂布上書建議陳條,勵精圖治,鞏固呂布軍對徐州的統治,呂布接受泗水建寨及屯田的建議就表明他已經逐漸被高順說服,或者說他身邊的陳宮被高順說服,轉而幫助他勸諫呂布,隻要呂布和陳宮還想著壯大自己的勢力,便不會再直接拒絕他的強軍策略。
高順的強軍策略分為三步,一為鞏固兵源、提升兵源素質;二為加強對各縣的直接控製,糧草、貨幣、礦場這些戰略資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三為精練現有兵馬,留強汰弱,統一訓練、統一號令。這三條若能具體實馳必能給呂布軍帶來質的飛躍。但要真正實馳起來,旁枝末葉繁多,若沒有呂布的鼎力支持和一幹文臣武將的協助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化措施為行動來收獲結果的,所以高順必須為每條陳述自己的理由以及實馳後的好處,再就一些細節加以描述,總之,別看短短三條,高順恐怕得花數千字來理順陳述。
高順將心中的所思所想統統化為一行行文字,每一個字都飽含了他滿腔的熱忱和對呂布軍的忠誠,呂布待他雖然並不好,但高順從來沒想過要離開或是背叛,他不像陳宮和張遼,他有一顆忠誠的心。陳宮棄曹操而投呂布,在高順看來是不忠之舉,心中存有鄙視,再加上他從不刻意討好別人,陳宮雖被拜呂布軍軍師,卻也拉不好和高順的關係。至於張遼,他與呂布的關係隻能說是依附,絕對不會為呂布流盡最後一滴血,早晚有一天形勢不對會離開,而融合的記憶也告訴他張遼最終投靠了曹操。
其實呂布的屬下,除了他高順,又有幾個忠心的,呂布一向喜怒於形,又貪杯好色,連屬下的妻妾也不放過,如何能得到他們的忠心?高順已經不止勸諫過他一次,讓他收斂形色,凡事不要隻憑意氣衝動,更不要一犯錯誤便說失誤,說的失誤太多了、已經不可數了,誰又還會相信?但呂布就是不聽,反而因為高順的勸諫收了他的兵權,將陷陣營交給內親魏續統領,隻有在戰時才交還給他指揮。
但高順從沒放棄過呂布,自從融合記憶之後,更是一次次的上書陳條,建議呂布如何改進,也許終於打動了呂布,高順的努力沒有白費,呂布讓他恢複兵權並負責建寨事宜。
好不容易將建議陳條寫好,放下筆墨,喚來親兵,將竹簡包好讓他交給呂布,之後又給陳宮寫了封信,態度極為誠懇,為了方案能盡量通過執行,高順不得不放下對陳宮的偏見,拉好和他的關係,讓他在呂布麵前說上一兩句於他有用的話。呂布天生軟根子軟,被人說的次數多了,心思就會發生改變。月前河內將郝蔭謀反,晚上突然襲擊呂布所在的大營,呂布隻身逃到高順大營,後來在高順的判斷和反擊下斬了郝蔭平複叛亂,事後郝蔭部將曹性說郝蔭謀反是受了袁術的指示,與其合謀者還有陳宮,當時陳宮在場,滿臉通紅答不上話,呂布當時沒有說什麼,但事後漸漸與陳宮疏遠起來。所以,此刻呂布身邊說得上話的並非隻有陳宮,陳珪父子久在徐州,又有才能和名望,所以在呂布麵前也漸漸說得上話。其中陳珪的兒子陳登更是做過典農校尉,精於農田水利,很得百姓之心。但這二人心思不在呂布身上而在曹操身上,陳登認為呂布‘勇而無計,輕於去就,宜早圖之,’暗中與曹操來往,高順先前的提案策略多為陳登阻撓,所以高順在策略上要與陳宮同盟共同對付陳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