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華拉著宋巧兒一起到大槐樹下,看看這個所謂的碌碡去。
一片黑壓壓的人頭,群情鼎沸,裏麵摻雜著各種各樣的討論聲,個個都圍繞著這個擺在大槐樹下的,他們從未見過的新鮮玩意‘碌碡’看,都不禁把雙手在衣擺上搓搓,再去摸一摸碌碡,像是在摸一件珍寶一般。
有幾人餘光瞧見李思華和宋巧兒的身影,嘴裏都本能地同時喊出一聲:“李嬸子來啦……”
當李思華靠近時,上百位村民們都很自覺地讓開了一條通道。
“大家好啊。”李思華笑著打招呼。
“這個就是碌碡嗎?”一入目,宋巧兒就看到了一張巨大的圓形大石塊,其上麵還有一個用木柱固定住的石製圓柱形狀中間還鑿開了一個圓孔的石塊,看著實在是新奇的很。
“哈哈哈……陳大叔好手藝啊。”眼前的這個成品碌碡,確實是和李思華在腦海裏構思的是幾乎沒差別。
碌碡
並且陳大叔還把圓形大石塊下墊了有半米高的石塊,這樣就可以站直身子來在舂米了,避免因為頻繁彎下腰去,導致了身子會吃不消。
由此可見陳大叔確實是有在很用心製作碌碡了。
李思華順帶把二兩銀子塞入陳大叔手裏裏。
“哪裏……這碌碡可是李嬸子想出的點子,銀子也是李嬸子出的,關於這石塊更是全村壯漢一起搬來的,我這隻是出了一些小手藝罷了,實在是汗顏的很。”陳大叔一邊謙虛地道,一邊把二兩銀子靜悄悄地藏入了衣袖裏。
裏正和各位村民們聽著陳大叔並沒有一人獨吞功勞,他們的心底裏也稍稍有了些安慰。
“那大家就回家去,把家裏的稻穀拿出來試試看這碌碡到底好不好用?”李思華道。
村民們一聲響應,都紛紛轉過身去,爭先恐後地跑回家去,拿上部分已經曬幹並且用揚穀扇車篩選好的稻穀過來了。
李思華剛要準備把稻穀放在碌碡上,親身示範教導村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碌碡時,就聽到了一聲呐喊:“且慢!”
眾人抬眸看。
隻見裏正手裏拿著一個用紅繩綁住雙腳的公雞跑了過來。
氣喘籲籲地道:“這碌碡可是稀奇,必須得要進行祭拜儀式才行。”
雖然是封建迷信,可李思華也沒有出手去阻止,因為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時代的洪流麵前,所有人都被襯托得像塵埃一樣渺小。
思及此,李思華也就嘴裏說著好話,讓裏正拿著公雞去完成了這所謂的‘祭拜儀式’了。
一刻鍾後,裏正終於完成了祭拜儀式。
李思華把稻穀均勻撒在圓形大石塊上,這樣一撒就差不多撒了有半個竹籮筐的量了。
她都還沒有開始轉動圓柱呢,村民們就已經知道這碌碡是絕對好用的了。
至少要比自己家那每次舂米都隻能撒入一個巴掌大稻穀的石碓要強上很多倍。
隨著李思華手裏握住碌碡的木柱,不停地圍繞著圓形實盤走動而發出的‘扒拉’聲音,那金黃的稻殼儼然爆開,從裏麵露出了一些雪白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