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落前,桂花村的人終於是全部都舂完米了。

等桂花村的人一走,婁山裏正就數了數了衣擺裏的銅板。

滿滿的大一堆啊。

裏正花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把銅板給數清。

二百四十個銅板!

就是相當於剛才桂花村來了四十八戶人家。

婁山村碌碡的名氣已經打響了,裏正相信在這一段時間裏,每天都會有外村村民過來舂米的。

到時候他就把收到的銅板,先把李嬸子的二兩手工費給還了,要是還剩多餘的,就會平均分給每家每戶,畢竟當時在搬石塊時,每家都是出了一個壯丁來幫忙的。

豎日。

李思華給到鎮上送辣條和燒仙草的黃有金交代了一句:“你到肉鋪裏收一副豬下水,再買一斤豆皮。”

“是。”

在黃有金離開後,李思華就到了養殖場裏,宋巧兒知道婆婆要做周黑鴨,所以她也跑過來幫幫忙。

前兩天,梁小柔就已經回來複工了,家裏的家務活再次無需宋巧兒操勞。

“金蓮,你去抓兩隻重一點的公鴨,中午我家有客人來訪,我要殺兩隻鴨子來招呼客人。”

“是,李嬸子。”苗金蓮剛剛喂完鴨子,現在正在撿母鴨下的鴨蛋呢。

她二話不說把裝有鴨蛋的竹托放在一邊,連忙抓了兩隻看著就挺肥的鴨子,用稻杆分別把鴨子的雙腿給綁住。

遞給了李思華。

宋巧兒伸手接過。

“對了,最近撿到的鴨蛋有多少個竹托了?”

早在很多天前,養殖場裏母雞和母鴨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地下蛋了。

產量很一般。

不是所有母雞或母鴨每天都會下蛋的,除了個別是以外,大部分都是兩天到三天之間才會下一次蛋。

不過這裏沒有飼料更沒有激素,也沒有人為技術去催產,所以這個產量自然是符合正常數據的。

母雞下的蛋,每天除了留幾個給自家吃外,其餘的都統統拿去做辣條了。

幾乎就沒有剩下的。

而鴨蛋嘛,李思華則是沒有去具體統計過。

之前第一批實驗的鬆花蛋,至今還被放在瓷罐裏密封著呢。

數據還沒有出來,李思華也就把心思花在了其它事情上。

“十三個竹托。”苗金蓮回道。

一個竹托就是三十個,那麼十三個就是三百九十個。

李思華點了點頭,她心裏有個大概了。

等鬆花蛋試驗成功了,這區區幾百個的鴨蛋都根本不夠用的。

回到草屋後,宋巧兒把中午家裏來客人一事告訴梁小柔。

梁小柔笑著應聲。

她把剛在溪邊洗好的衣裳掛在院子裏的竹竿上後,就跑進灶房裏,先在大鍋裏燒一鍋開水。

李思華也沒有殺過雞鴨啊,不過她肯定會幫忙打下手的。

這會兒,她正在幫忙抓住鴨子的雙腿呢,而宋巧兒則是把一個大空碗放在地上後,就抓住鴨頭,往鴨子脖子處拔掉一綹鴨毛,拿起菜刀,直接就往沒了鴨毛處‘一刀封喉’。

鴨子條件反射地掙紮幾下。

有些見不得血的李思華,失了神,差點就讓鴨子從她手裏掙脫開來,打了一個激靈後,她加深了抓住鴨腳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