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古今中外著名兵法解說
旨在通過讓你在了解、學習過程中,學會用策略、方法輔助你思考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孫子兵法》
計篇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全書的思想總綱。它高屋建瓴地論述了如何籌劃和指導戰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作者孫武生活在於戈擾攘、征戰不休的春秋末年,目睹當時無數亡國絕世的慘痛事實,首先提出了重戰、慎戰的觀點,認為戰爭的成敗得失,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民眾的存亡。君主將帥們切不可貿然發動戰爭,窮兵黷武,將國家引向災難的深淵;也不可廢兵忘戰,一旦敵國打上門來,隻能束手待斃。正確的做法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以“五事七計”為內容.預測戰爭勝負,謀劃戰爭全局,比較敵我雙方的強弱優劣,采取適當的戰略戰術。在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之後,應無分發揮將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使勝利的可能變為現實。為此,孫武提出一係列具體的戰爭實施原則,揭示出戰爭活動的特點是詭詐奇虞,勸告人們不要拘泥於所謂仁禮道德,不要相信堂堂之陣、正正之兵一類的陳腐說教。要根據“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原則,靠欺敵誤敵、示形動敵、避實擊虛等詭詐戰法來取勝。他提出的“詭道十二法”,精辟闡述了詭道製勝的具體原則,受到後世兵家的普遍推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民眾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從敵我五個方麵進行分析,用敵對雙方的七種情況進行比較,來探求戰爭勝自的情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道,五是法製。所謂政治,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的意願相一致,從而列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都不畏懼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四時的更替。所謂地利,就是指地勢的險易、路途的遠近、作戰地戰的廣狹、對攻守的利弊。所謂將道,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嚴明、愛撫士卒,勇敢堅毅、嚴於律己。所謂法製,就是指軍隊的編製、將校軍官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凡屬這五個方麵的情況,將帥卻不能不了解。了解它們就能夠打勝仗,不了解它們就不能打勝仗。所以必須通過對作戰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據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可以得到貫徹執行7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根據這些方麵,我們就可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它指導戰爭就一定會取勝,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必敗無疑,我就告辭離去。
籌劃有利的作戰方略被采納,還要造成一種態勢,周末輔助戰略計劃的實現。所謂態勢,就是憑借有利於自己的條件,靈活應變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就是實行詭計。所以,能打,裝作不能打;想打,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裝作向遠處;要向運處,裝作向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它;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它;敵人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它;敵人易怒,就刺激它,敵人卑辭慎行,就設法使它驕做成人體整良好,就要使它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設法離間。要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發動攻擊,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軍事家們指揮的奧妙、是不可事先講明的。
未打仗之前就預計能夠獲取勝利,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勝條件充分;未打仗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是因為籌劃不周,獲勝條件不足。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不周密,獲勝條件不足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任何籌劃,缺少任何獲勝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也就顯而易見了。
作戰篇
“作戰”在這裏並不是指戰場交鋒,而是戰前準備。
在這一章裏,作者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著重闡釋了戰爭與經濟,特別是與後勤的緊密依存關係。具體說來有兩個大問題:一是戰爭的速決與持久的關係。作者推崇速勝理論,認為戰爭曠日持久會造成國家財力的極大消耗;會加重人民的負擔,造成社會動蕩;會因為軍隊長年在外征戰,國內空虛而引起他國入侵。所以“兵貴勝,不貴久”。二是戰爭中的後勤保障問題。即使在武器裝備相對簡單,戰爭規模較小的古代,後勤保障也是直接關係到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古代戰爭的後勤保障內容相對簡單些,主要是武器裝備和糧食草料。孫武為此提出了。“取用於國”和“因糧於敵”兩條重要原則。“取用於因”是指武器裝備主要由國內供應,以使其製式統一,在平時訓練中既為士兵們所熟悉。“因糧於敵”是指在敵國境內作戰時,就地補充軍糧馬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節省長途運輸帶來的巨大耗費,也可以惜此削弱敵方的戰爭潛力和後勤補給能力,收取事半功倍之效。
謀攻篇
本篇主要說明了作戰籌劃應當注意的幾個重要原則,即追求至善的全勝原則、“將能而君不禦”的統禦原則、知彼知己論原則。
“全勝”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所追求的戰境界,即在盡可能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迫使敵國、敵軍屈服於我們的意誌,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目的。“全勝”的段主要有伐謀、伐交,即通過挫敗敵人的計謀,分化瓦解聯盟來削弱、打擊敵人,“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上述辦法奏效的情況下,才選擇伐兵、攻城的下策。在將帥與國君上,作者一方麵強調將帥在指揮上的重要性,強調將帥要的素質和良好的才能,以便擔當起輔佐國君,統率千軍萬馬的重任;另一方麵也強調國君要對將帥予以充分信任,不可越級掣肘,不可瞎指揮,要讓將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據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實際情況靈活用兵,獲得勝利。當然,最重的是要使戰爭決策考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
因此,本篇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重要觀點,要求國君、將帥都要全麵認識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切不可知彼而不知已,知己而不知被,甚至既不知彼又不知已,閉著眼睛打糊塗仗。因為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每戰必殆”,亡國覆軍是不可避免的。
形篇
本篇側重論述發展軍事實力的基本原則及軍事實力的戰略運用問題。
作者認為,盡管謀略十分重要,但軍事實力的強弱,更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不僅“攻城”、“伐兵”離不開軍事實力,就是“伐謀”、“伐交”,也必須以雄厚的軍事實力為後盾。那麼,如何發展軍事實力呢?作者認為.最基本的原則是“修道而保法”,即通過修明政治,掌握戰爭規律,維護法規、製度等來使自己的軍事實力強大到不可戰勝約地步。當然,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我方也有力量處於劣勢的時候,這就更需要在軍事實力的運用方法上高敵一籌,不能一味地發動進攻,而要充分利用地形等有利條件進行防禦,增強自己的戰鬥力,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勢篇
本篇著重闡述了軍事實力約部署和運用問題。
作者認為,通過合理的編組,統一的指揮,奇正的配合,虛實的運用,就能使部隊的整體力量發揮到極致,形成以石擊卵的必勝之勢,作為一名將帥,首先應當知勢,對敵我雙方、天文地理有請醒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然後積極造勢,即通過主觀努力去擴大敵我雙方力量的差異,造成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對比。在形成全局或局部的對敵優勢以後,就要巧妙地運用力量,因“勢”施謀,依“勢”成事,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虛實篇
本篇著重說明避實擊虛的作戰原則及其運用問題。
作者在這裏闡述了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掌握戰爭主動權;如何堅持“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的作戰原則,在攻防作戰個真正做到避實擊虛;如何在總體上處於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力爭做到局部上的以少勝多,具體說來就是要“形人而我無形”,“我專而敵分”。而它的思想核心是“因敵而製勝”,即根據敵情的變化,機動靈活地實施指揮。
軍爭篇
本篇主要介紹了爭取戰爭主動權的方法。
作者認為,爭取戰爭主動權的基本原則是“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也就是充分利用假象來迷惑敵人,以利益來調動敵人,根據敵情、地形和天氣的變化,靈活地集中和分散兵力。在具體對敵鬥爭中,則要進行詳細的利害分析,對兵力強弱、士卒勞佚、路途遠近、後勤保障的狀況、各國諸侯納動向、山林險阻等地形的情況都有充分的了解,然後根據“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方針。按照“四治”方針整軍經武,掌握“用兵八法”的鬥爭藝術,采取“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等謀略戰法,使自己在戰爭中始終居於主動的地位。
九變篇
.
本篇論述了在各種特殊條件下靈活變通的作戰指導思想。
作者認為,一個將領是否懂得用兵,不在於他是否熟悉地形及其對戰爭的影響,而看他是否懂得變通的道理,“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那麼,將帥們所要精通的“九變”都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本篇主要提出了“用地”和“用戰”這兩個方麵:前者是指在圯地、衙地、絕地、園地、死地等地形上的行動方針。後者是指對行軍的路線、攻擊的目標、國君命令以及所要奪取的城池要保持正確的態度。當然,要想真正“通於九變”,就要從事物的正反兩麵的聯係中去考察問題,即所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以克服認識上的片麵性,在困難的情況下增強鬥爭信心,在順境之中預先化解隱患;也可以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普遍心理,積極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還可以抱著這種審慎態度,在用兵打仗時做到有備無患,避免“將之五危”所帶來的“用兵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