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兵書園地(2 / 3)

行軍篇

本篇主要論述了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如何行軍作戰、駐紮安營和觀察判斷敵情等問題。

作者從知地、知己、知被三個方麵,詳細說明了軍隊處於山地地形,處於江河水麵及附近地形,處於沼澤之地,處於平原地區的有關作戰原則;列舉了相敵(觀察敵人動向)及對敵情作出正確判斷的32種方法,同時還提出“兵非益多”的精兵思想,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

地形篇

本篇從戰場的客觀環境出發,說明地有通、掛、支、隘、險、遠“六形”,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應當遵循不同的軍事行動原則;部隊有走、弛、陷、朋、亂、北等六種必敗之形。

身為將帥,不僅要懂得識別地形優劣,避免出現官兵不相容、士氣不高的危險征候,具備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能力,更要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於主”的美德,這樣才算是個真正的“知兵者”,才能夠“動而不迷,舉而不窮”,造反道而打勝仗。

九地篇

本篇主要論述了戰略地理的有關問題。

作者按照戰場位置和戰略形勢的不同,劃分出九種不同的戰略地理類型,即散地、輕地、重地、爭地、交地、衙地、尤地、圍地和死地。針對各自的地理特點,提出了運用它們的常法,如“散地無戰,輕地無止,重地則掠,爭地無攻,交地無絕,衙地交合,圯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又提出了運用它們的變法,如“散地一其誌,輕地使之屬,重地繼其食,爭地趨其後,交地慎其守,褐地固其結,把地進其途,圍地塞其闕,死地示之以不活”。在對各種戰略地理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由不虞之道,攻兵所不戒”的戰略突襲方法,闡述了在不同戰略地理環境下掌握將士心理,激勵士氣的方法。

全篇中心意思是強調將帥要善於掌握和運用戰略地理環境,實行隱蔽、突然、快速的行動,因情製敵去奪取勝利。

火攻篇

本篇係統論述了火攻的重要性,火攻的分類、條件和方法。

作者特別強調火攻是軍事進攻的輔助手段,要求將帥們必須熟練地加以運用。同時作者也看到水火無情,火攻掌握不好反受其殃的可能性,由此聯想到無論是使用人攻手段也好,還是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戰爭也好,都應當審慎行事,要按照“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原則進行決策,切不可“怒而興陣,侶而改戰”,使國家和民族陷入悲慘的境地。

用間篇

本篇主要論述了用間活動在軍事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用間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作者認為,情報的獲得不能依靠類推比附、占卜星象,而要依靠人的智慧和主觀努力。用間不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是軍事決策的必備前提,是“三軍所恃而動”的基礎。英明的將帥必須掌握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基本方法,懂得“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的用問基本原則,更要發揮謀略的作用,將各種方法綜合運用,變而神之,使敵人防不勝防。

《孫臏兵法》

擒龐涓

本篇以故事體裁記敘了孫臏在掛陵之戰中的用兵計謀。

在這次作戰中,孫臏麵對氣勢洶洶圍攻邯鄲,意欲吞並趙國的魏國大軍,首先采取“讓威”之策,讓魏軍到邯鄲去逞威風,並故意犧牲齊城、高唐二大夫的部隊,佯敗惑敵,隨後以奇示正,裝作揮兵進攻魏國都城大梁的樣子,調動魏將龐涓。迫使他丟下輜重和步兵,隻帶輕騎回師救援。最後來龐涓無備,在桂陵設伏取勝。這一“圍魏救趙”,的典型戰法,被後人傳為千古佳話。

見威王

本篇描寫了孫臏初次晉見齊威王時所陳述的戰爭基本觀點,是《孫臏兵法》戰爭觀的集中體現。

其中戰爭關係到國家安危存亡的觀點,既是對《孫子兵法》的繼承,又是針對當時齊國的國防鬥爭形勢而生發的議論。孫臏所提倡的“戰勝而強立“的思想,反映了戰國中期兼並戰爭的現實;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兼並戰爭的條件,如要“事各而後動”,“有委”,“有義”,等等。

在本篇的結尾,孫臏還嚴厲批駁了當時由儒家所宣揚的“欲責仁義,式禮樂,垂在案,以禁爭奪”的思想。

威王問

本篇通過孫臏與齊威王、田忌之間關於用兵的問答,全麵闡述了孫臏最基本的戰略戰術思想:如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時要“讚師”,即不要依仗著自己優勢,耀武揚威,而要藏形示弱,吸引敵人出來求戰,施用計謀,以道取勝。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時要“讓威”,即等敵人驕狂得意。疲憊不堪時,後發製人。在雙方勢均力敵時要先迷惑敵人,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自己暗暗集中兵力,以眾擊寡,戰而勝之。孫臏還認為,用兵時,賞、罰、權、勢、謀、詐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必攻不守“,即打擊敵人的空虛要害之處。

陣忌問壘

本篇著重闡述了孫臏關於山地伏擊戰的戰場部署和指揮的

思想,充分反映了當時戰爭樣式由以車戰為主向以步戰為主過

渡的特點。其中對山地伏擊野戰中如何盡量選擇險阻地形為自

己的天然壁壘;如何將部隊納各種裝備變成臨時壁壘,比如以

蒺藜當溝池,戰車當壁壘,大盾當坭;如何搞好武器配係,使

長、短兵器都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部署兵力,四麵包圍敵軍;

如何加強對敵情的觀察,搞好警戒等,都作了詳盡的說明。

篡卒

本篇著重論述了軍隊建設的八項基本原則,即“兵之勝在於篡卒,兵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論述了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幾個具體因素,如“得主專製,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

月戰

本篇主要講述了戰爭與天時的關係。天象、天時這類內容與當時科學還不發達,鬼神思想仍然控製著人們頭腦的時代局限性有關。應當說《孫族兵法》中有的內容,如“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也”,確實充滿了迷信,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也有一些內容,如“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十戰而十勝,將勝而生過者也”,則是唯物的,積極的,進步的,其思想值得肯定和繼承。

八陣

本篇主要論述了選將標準和八陣運用原則兩方麵的問題。關於選將,孫臏提出,將帥有“三不足”,即“智不足”,“勇不足”和“數戰不足”是不可統率軍隊,指揮作戰的。而作為超出眾人的“王者之將”,還有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知道”。即了解戰爭的規律,具有駕馭戰爭全局的才能和本領,包括“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民之心,外知敵之將,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關於八陣的運用原則,孫臏提出了三分兵力,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機動使用的原則;提出了對不同的敵人采取不同打法的原則;提出了將兵種使用與利用地形相結合的思想。

地葆

繼《月戰》講天文之後,本篇專講軍事上各種地形的優劣問題。

作者孫臏就各種地形與部隊給養和人馬健康的關係,各種地形條件與作戰的關係做了具體的闡述。這些在長期作戰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正確經驗,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本篇還有夾雜著一些南陣之山是生山,東陣之山是死山,以及土壤中“音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等觀點,則充滿了封建迷信的色彩。這是我們在閱讀本篇時需要注意的。

勢備

本篇以寶劍、弓努、舟車和長兵作比喻,依次論述了作戰指揮方麵陣、勢、變、權四項原則的重要性,說明戰鬥力的發揮和陣法,和險峻的有利態勢,和部隊的機變,和掌握主動權都是分不開的。因此“得四者生,失四者死”,“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

兵情

本篇以矢、弩和發者分別比喻士卒、將帥和國君,對士卒的組織,將帥的指揮和國君的決策三方麵團素的內在聯係進行了分析,提出隻有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國君、將帥和士卒同心合力,協調一致,才能達成交敵製勝的目的。

行篡

本篇集中論述了如何“選賢取良”、論功行賞等有關問題。

孫臏認為,選拔人才。就是要做到像用天平稱量物品一樣來街量

人的才能及貢獻,在提拔、任用和獎賞時,要做到不論地位和身

份的高低,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對部下和士兵,不可一味實施

厚賞,而是論功行賞。上級用物資獎賞來酬謝下級,下級用男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