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感覺有明顯的石頭開裂之聲,同時麵前的地麵明顯動了一下,他本能地後翻出去,卻見平時磕頭的地方凹下去,除此並無其他異樣。他取來附近一把破鐵鍁,小心翼翼地清理起來,一會兒,見無其他機關消息才開始大幹。原來這裏竟是一處人工設立的暗穴,總共十幾平方尺見方,深了下兩尺左右。上麵卻是一塊不太厚的大理石條石,中間卻又故意鑿薄了些。由於天佑日複一日地磕頭,反複用力,終於磕斷了石條。
天佑最終從土裏取出一個石匣,抽出側蓋,裏麵卻是層層油布包裹的物件,他感到這可能是師父留下來的,並沒有繼續拆開油布,而是放進懷裏。然後把石匣放回,地麵恢複如初。繼續認認真真磕夠一百個頭,轉身準備下山。這時天已擦黑了,山溝裏不時傳來野雞的嘶鳴,仿佛催促人們早早回家。
回到破觀草屋,他才感覺饑腸轆轆,趕緊對付吃了幾口。然後在木桌前,點上油燈,取出油布包,慢慢拆開。裏麵是一本舊書和一封信。他沒有急於打開,而是拜上三拜,而後淨了手,這才在跳躍的燈花旁虔誠地仔細翻看。
原來這曬字派武功,源於道家全真北派龍門一脈,開派於明朝龍門俗家弟子耿仕祖師。這些師父都和天佑講過,但書中卻記載了天佑不曾知道的祖師的人生經曆。耿仕,字保釣,膠東半島威海衛所人氏。生於明嘉靖六年丁亥,即公元1527年。出身貧苦漁民家庭,父母感覺讀書的重要,遂勒緊褲腰帶讓孩子入塾讀書。小耿仕天生聰慧,十六歲小考第一,然於鄉試,卻屢試不中,大約因其文筆雖流暢、說理引經據典,卻屢屢透出針貶時弊之意,曾有一任考官較真,因此掌嘴二十。受辱回來,耿仕深受打進,痛定思痛,決心來年鄉試,文章中多歌功頌德,再無半字尖銳。是年冬天,父母出海打魚時不幸死於倭寇之手,耿仕遂於父母墳前發下誓願,此生必誅殺倭寇為父母報仇。自此無心再科考,拒絕族人讓他在家族私塾任教謀生的美意,打算學武報仇。怎奈附近“名師”授徒要價甚高,他此時已家貧如洗,聽說昆崳山山中的道觀可以學武,遂入觀當了一名道士,誦經之餘,學習武術。他報仇心切,學習武藝往往比別人多了十二分刻苦。在學了四年之後,他急於報父母大仇,遂還俗加入戚繼光的抗倭隊伍,後成為戚繼光的衛士之一。武藝方麵經過與倭寇的實戰以及戚繼光的點撥,日益提高,後累功擔任正八品書記官。戚繼光故後,生性耿直的他在軍中難以升遷,屢遭排擠,遂棄官回到昆崳山附近的曬字山。他此時已近50,多年征戰尚未娶妻,此時亦早無男女之趣,多年來他斬殺倭寇數十人,自認為父母大仇已報,遂於山中隱居修行,開創曬字派。有感於人心不古,曬字派收徒甚少,擇徒考察甚嚴,俗家出家均可。但於派中最核心武術秘笈,卻曆代隻傳一人。或師父臨終前才單獨秘傳某弟子,或放於某處隱秘之所,得之方為實際掌門人。傳到郝道人一脈,民國社會動蕩,郝道人傳承核心真訣更加謹慎。他篤定“寧可失傳,勿傳匪人”的道理,遂秘密設立地穴。其書分為緣起、內功、拳術、刀譜三篇,都是幹貨滿滿。如內功,“我輩心法,源於老聃。知足常樂神不外泄,有情下種神炁歸一(靜坐孤修氣轉枯).......”,其拳法融合各派精華,尤其側重貼身搏擊,講究快速製敵,特別介紹倭寇“唐手”精華及克製其要妙,刀法結合身法、步法,招招為克製倭刀而創。平時傳於弟子,不過十之五六,而菁華俱收於書中。信則是郝道人親筆,信中介紹本門緣起書中的其他細節,及曆代掌門介紹。明確指出,得此秘笈,才為本門實際掌門人,遺囑之掌門人選法無效,得此書者逢亂世無需看重名號,把絕藝代代傳承為好;另此後不必日磕頭百;另本門遺訓,此功永遠不得傳於倭寇及道德不良之匪人,要用於多殺倭寇及除暴安良雲雲。天佑讀罷看罷,已是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