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普通人東野圭吾(2 / 3)

東野圭吾的確在小說寫作上是獨特的,但如果我們看看他的經曆,就會發現其實他也從“普通”中逐漸走出來的。

1968年,10歲的東野圭吾參加了兒童會副會長競選,競選則需演講。小圭吾的講稿充滿笑料,他的演講因此備受好評,他成功當選為副會長。後來,他又參加兒童會會長的競選,在這次演講中他絞盡腦汁又把觀眾逗笑了。演講結束後,他果然再次成功當選。從這裏我們隱約可以感受到他在寫作上的一些天分。

同年,日本發生了“三億日元被盜事件”,小偷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了三億日元,正如東野圭吾所說:“因為這個金額實在高到沒有天理,所以我並沒覺得犯人是壞蛋,反而覺得他是了不起的大英雄。周圍的大人們也誇那個犯人頭腦機靈,也許這就是我開始關注智慧型犯罪的契機吧。”對智慧型犯罪的關注為他以後創作推理小說做好了鋪墊。

升入初中,東野圭吾念的是一所校風很差的公立中學,甚至初三被分到一個“壞”學生雲集的班級,班級裏集聚了一群不良學生。雖然東野圭吾並沒有混跡於不良學生之中,幹一些壞事,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不僅普通,而且還有點差,如果按照學校的評價標準來看的話。

如果拋開學校以學習成績為主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從其他方麵來看,東野算不算優秀學生呢?似乎也和優秀沾不上邊。他是班長,應該組織管理能力挺強,但是他之所以能成為班長並不是因為成績和能力,而是因為身高。這個因素和優秀完全掛不上鉤。

東野圭吾該上高中了,日本的高中和我國的高中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社團活動豐富,而且社團納入了教育體係,受到了很大支持,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參加社團。這些社團為學生培養和發展興趣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而我國的大多數高中很少有社團,即使有,在一些學校裏也是擺設。日本動畫片《灌籃高手》中籃球比賽的火爆,可謂日本高中社團活躍的一個側影。此外,校園文化節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東野圭吾一直喜歡電影,曾想當一名導演。高一的時候,他和朋友們在校園文化節上,拍出了八毫米電影,然後公映賺門票錢。這個微電影的劇本就是由東野圭吾創作完成的,結果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一部影片反響的好壞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劇本的好壞應該占了一定的比重,從這裏可以看出東野圭吾在寫作上是具備一些潛力的。但是到第二次校園文化節,他們又拍了一部電影,然而這部電影並沒有取得良好的反響,那時還是東野寫的劇本。如此看來,東野圭吾雖有一些寫作才能但似乎也並不突出。

當時東野圭吾上的是大阪府立阪南高中,這是一所教育水平處在中遊的高中。因為沒有好好努力,他高中第一次考試隻考了第四百名,一共四百九十五名。他的成績可謂一塌糊塗。

大學報考時,東野圭吾在《我的晃蕩的青春》中說:“一月和二月主要是私立大學的入學考試,三月會舉辦公立大學一期學校和二期學校的入學考試。開始執行統一考試的製度是在我高考結束兩年後。”東野圭吾考上了兩所私立大學,其中一所是因為看錯榜單,誤認為自己沒有考上,他一氣之下撕掉準考證,最後自然沒有去成;另一所因為學費太高沒有去。

在我國,如果有些同學沒有考上大學或沒考上理想的大學,想要複讀,有些學校會根據你高考的分數劃定學費的檔次。如果考得很好,甚至可以反過來獎勵你。也就是說複讀也要看成績的。

東野圭吾複讀的時候,也麵臨相似的問題,一流的預備校選學生也要一流的,而東野圭吾參加預備校的入學考試又落榜了。第二次補招的時候才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