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手指》中的八重子以兒子為中心,“直巳出生之後,前原家的生活狀況就產生了微秒的變化。八重子開始以育兒為中心來考慮問題,雖然昭夫對此並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妻子對其他的家務漠不關心還是使他感到不滿。從前整潔的房間變得亂糟糟,晚飯也經常是用從超市買來的便當對付了事。”八重子不僅以兒子為中心,還將兒子看成自己的私有,容不得別人一點插手。因為婆婆提出的一點育兒建議與自己的想法不符,就從此不讓兒子和爺爺奶奶見麵。
這樣的母親養出的兒子,怎能不出現問題呢?直巳在學校裏受到欺負,到最後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隻能在遊戲中麻痹自己。他和同學的關係也是受到母嬰關係的影響。他一直處於母親的溺愛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然而,夥伴關係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總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交往。
《彷徨之刃》中殺人少年快兒的母親一味偏袒兒子,她把兒子的不良行為,隻當作是小孩的惡作劇。當警察找上門時,還一味地為兒子狡辯。和《紅手指》中的八重子有相似之處。
東野圭吾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自然與他的經曆分不開。他出生於大阪市生野區,家裏經營著賣鍾表眼鏡貴金屬等飾物的小店,小店生意不是很好。他是姐弟三人中最小的一個。作為父母唯一的兒子,而且還是小兒子,自然會受到父母的一點偏愛。
在《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我的晃蕩的青春》中,東野圭吾多處寫到母親。東野圭吾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但母親堅持認為“讀書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於是便大聲敦促東野圭吾去讀書,給他買了《弗蘭德斯的狗》。當東野圭吾不喜歡這本書的時候,母親沒有放棄,覺得靠情節取勝的書不合他的胃口,或許母親認為偉人成功的故事會提起孩子的閱讀興趣,於是給東野圭吾買了本《伽利略傳》。雖然東野圭吾喜歡這個故事,但並沒有就此喜歡上讀書,母親依舊沒有放棄努力,然後又買了班主任推薦的《次郎物語》,母親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東野圭吾在上高中的時候開始寫小說,但是一直瞞著父母。“父母對我寫小說的事完全不知情,他們看到兒子每天伏案奮筆疾書,還以為我在認真學習。‘最近終於知道努力了啊!’聽到母親的話,圭吾不禁一愣,但是說實話太麻煩了,於是就隨口敷衍道:‘你兒子我也在好好考慮升學問題嘛。’”(東野圭吾《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貪玩的兒子一反常態,竟然知道努力學習了,這讓母親怎能不感到欣慰呢?母親的話帶著多大的滿足和高興啊。
母親一直默默關注著兒子的作品,“我大姐有個兒子,有一天,我母親對她說:‘男孩子吧,再嚴加管教也沒用。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做了什麼。讀了《我們是傻瓜》以後我算是明白了。’”母親重病回家休養期間,還去看了改編自東野圭吾推理小說《綁架遊戲》的電影《g@me》,稱讚主演藤木直人先生“長得真帥啊”,母親看改編自兒子小說的電影心裏定然是非常高興的。
母親重病期間,東野圭吾特別感謝兩個姐姐,《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中這樣寫道:“兩個姐姐真是家裏的大救星。她們不眠不休地照顧母親,讓我萬分感激。”母親是東野圭吾的母親,也是姐姐的母親,姐姐盡心盡力照顧母親難道不是應該的嗎?東野圭吾對姐姐的感激包含了對母親的深深愛意。“但是,不管多麼無微不至的照料,依然無法阻擋癌細胞的肆虐。六月三日,母親撒手人寰。”這句話中“肆虐”和“撒手人寰”表達了東野圭吾對病魔的痛恨,對母親離世的萬分悲痛。
東野圭吾對洋溢著無私母愛的母親的讚揚,對充斥著自私自利的母親的貶斥,一正一反,恰恰表現了東野圭吾心中理想的母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