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少有的“治愈係”作品《時生》描寫了一對理想中的父子,十九歲的時生穿越到父親十九歲那一年,他不僅成為父親的朋友更幫助父親擺脫了作為私生子的自卑心理。愛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時生在充分了解父親後,終於明白了父親對自己無言的愛。“能成為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很幸福”。東野圭吾認為孩子對父母的愛和理解是新家庭製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父母以平等的關係去審視孩子的內心需求是解決所有“家庭”危機的關鍵。
在整個社會都彌漫著孤獨的絕望感時,東野圭吾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人因為心中有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並對未來充滿希望,父母對孩子的愛能讓孩子憧憬未來,而孩子對父母的愛能讓父母切實感受到幸福。未來不在遠方,而在我們心中的愛,因為有愛,所以有未來。東野圭吾借《時生》呼喚大家拒絕冷漠,擁抱親情。
每個降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父親之外,也有母親。有人說母親是世界上最美的名字,多少人將讚歌獻給了母親。其實在東野圭吾的小說中,也刻畫了各種類型的母親角色。
那麼就讓我們先看看讓人動容的善良偉大的母親。《解憂雜貨店》中一個名叫川邊綠的女性谘詢者,在生活窘困的情況下生下了孩子。開車送孩子就醫時因體力不支墜入海中,屍體被發現時隻有三十公斤。警察去她的住處調查後,發現家中除了奶粉以外,沒有其他食物,冰箱裏也隻有一個放了斷奶食品的碗而已。在這種饑餓和生命垂危的情況下,她用盡全身力氣將孩子推出了車外。
《祈禱落寞時》中加賀的母親為了不傷害加賀,選擇了出走,寧願孤獨而死,這難道不是一個自我犧牲的母親形象嗎?
《分身》中的小林誌保之所以願意人工懷孕,是因為想通過這個實驗改變生育機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不再因為女人的懷孕影響事業的發展,但她進行人工懷孕後,心中卻泛起了無法抑製的母愛。後來她逃離了實驗室,為了非親生的女兒又隱姓埋名,最終犧牲了自己。
《嫌疑人X的獻身》靖子的所作所為也都是為了女兒。
除了這些感人母親,還有另一種讓人生厭的母親。
《白夜行》中亮司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寂寞的女人,接近老年的丈夫無法滿足她的欲望,然後就和店員勾搭成奸,對兒子毫不關心,這是一個不盡責的母親,這是一個沉迷在愛欲中的母親。亮司感受不到家庭的愛,最終離家出走。
心理學家提出過對象關係理論,強調人早期經驗的作用,一個人小時候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依戀狀況影響他成人後與重要他人建立依戀關係的能力。後來,有心理學家研究了嬰兒和母親的關係。他們將嬰兒和母親的關係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安全型母嬰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母親關注孩子而且有求必應。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是敏感、親切的。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第二種是焦慮—矛盾型關係,母親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注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後會產生焦慮,有時媽媽剛一離開就大哭。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第三種是回避型關係,這種關係中的母親對孩子也不是很敏感。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後,孩子不感到焦慮,媽媽回來也不特別在意。不同的母嬰關係,從長遠看會影響孩子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還會影響其與社會的關係,比如親社會、與社會保持一段距離、反社會等關係。
亮司的母親沉迷於愛欲之中,而疏於關愛兒子,兒子也對母親並不依戀,他們的母子關係屬於回避型關係。亮司對社會的疏遠和冷漠,亮司反社會人格的形成都與母親的關係密不可分。
除了亮司外,雪穗與母親的關係和亮司與母親的關係頗為相似。表麵上母女關係融洽,而實際上母親則將女兒推到男人的懷裏,任人蹂躪。雪穗幼小的心靈受到了無法彌補的傷害。伴隨著她長大的不是愛,而是醜惡和憎恨。雖然她出落得楚楚動人,但也無法遮掩心中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