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小說中的父愛與母愛(一)(1 / 1)

很多小說中出現過為父報仇的情節,比如大家熟悉的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當初意圖殺害郭靖就是想為父報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也是講述了一個兒子為父報仇的故事。

無論在宗法社會的中國古代,還是女性地位崛起的當代,父親對一個家庭來說,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美國《parents》雜誌中,父親被認為對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響: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複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持妻子;

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美國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將會給他的生理、心理都造成諸多困擾。

東野圭吾的小說中,很多人犯罪的根源都來自於父親角色的缺失。

《白夜行》中亮司和父親的關係怎麼樣?亮司是這樣說的:“一個守財奴,每個人都討厭他,我也一樣。”由此可見,父子之間幾乎沒有什麼感情可言。所以,亮司也能為了玩伴不受侮辱而殺死自己的父親。

而雪穗則是父親早逝,在她童年最需要父親愛護的時候,恰恰得不到父親的愛護,反而遭受了和父親同齡的一些大叔的蹂躪。雪穗的心理陰暗固然與蹂躪她的大叔有關,但也與父親角色的缺失分不開。

《紅手指》中身為直巳父親的昭夫,平日裏對兒子漠不關心,一點也不了解自己的兒子,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當兒子犯錯的時候,他隻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當兒子殺人之後,他才知道兒子在學校的可憐狀況。父愛的缺失終究將兒子推向犯罪的深淵。

《湖邊殺人案》則講了一名補習班老師、四對帶著孩子到湖邊參加讀書集訓的夫婦,還有一名尾隨而至的年輕女子。深夜,女子慘遭殺害。是誰殺死了這名女子呢?最後章太發現自己的繼子是真正的殺人凶手,而殺人動機就是為了奪回被該女子侵占的愛。孩子的殺人正是從側麵反映了父愛的缺失的危害,或者說不負責任的父親給孩子帶來的負麵影響。

《過去我死去的家》中沙也加在小學時失去了5歲前的記憶。她長大結婚後育有一女,但她從心底裏厭惡這個女兒,打她、罵她。最後她找回了失去的記憶,原來沙也加從小失去母親,又被父親性虐待。為了反抗父親的虐待,哥哥決定燒死父親,然而他自己卻未能在大火中逃脫,被燒死的還有女傭的女兒,隻有沙也加和奶奶幸免於難。然後,沙也加借用女傭女兒的身份繼續生活。

極端痛苦的童年經曆讓沙也加封閉了自己的記憶,而結婚後的她對自己女兒的虐待又何嚐不是痛苦的發泄?女兒恰恰成為她自己的外化。對女兒的痛恨恰恰是對自己童年的痛恨。

父親是她不幸的根源。父親除了虐待女兒外,也虐待兒子,最終兒子的反抗幾乎燒死了全家。在這裏“弑父”上演,兒子對父親全無愛意,而是充滿了深深的厭惡甚至仇恨,而父親在得不到社會肯定也得不到兒子尊重的情況下,將痛苦發泄在弱勢的孩子身上,最終釀成了悲劇。

不過東野圭吾在給人們展示壞父親形象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灑一點父愛的光輝。

《分身》中克隆女孩氏家鞠子的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毀滅了醫學研究的大樓,幫助女兒擺脫被當作實驗品的命運。父愛在自我犧牲的那一刻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彷徨之刃》給讀者們呈現的是瘋狂的父愛。小說特意設置了一個單親家庭,這個單親家庭隻有父女二人。父親既當父親又當母親,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的身上。當女兒被害之後,生活一下子由以前的明媚變得陰暗,幸福生活的大廈頃刻倒塌,複仇成了他生命的意義和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

《祈禱落幕時》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因為母親的原因,淺居博美和父親忠雄不得不出走躲債。在逃亡的過程中,博美為了錢不惜出賣身體,卻在無意中殺了人。忠雄為了保護女兒,製造了自殺假象,死者的身份從此成了忠雄的身份。而忠雄則以那個嫖客的身份生活著,因此,父女不得不離開相依為命的對方。忠雄隻能每個月在約定的橋上遠遠地望著女兒。對於忠雄,隻要能看到博美的臉就滿足了。後來又為了保護女兒,他再次殺人。充滿罪惡感的忠雄擔憂身份敗露後會影響女兒的幸福,他最後選擇了自殺。在忠雄心裏,女兒的生命要遠比自己的生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