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結果,卻給高坎帶來了麻煩,齊國打贏了吳越兩國之後,突然開始自信心爆棚。

不隻是在南麵以大軍時刻威脅著兩國,甚至又抽調了兵馬,開始往高坎的地盤而來。

看那個架勢,似乎是想先將屯兵在京畿之地的楊誌手下幾萬兵馬趕出京畿之地,然後再圖謀更多。

雙方的第一場交戰,在第三年深冬。

楊誌以近四萬兵馬,擋住了齊國六萬來犯大軍,暫時守住了京畿路之地。

可是齊國更多的增援兵馬,從南邊各地往京畿路之地兩麵合圍,眼瞧著等那些兵馬到了,楊誌很難再繼續守住。

坐鎮大名府的高坎終究還是忍不住了,老虎不發威,讓人當成病貓了。

隨即便調遣魯智深領四萬兵馬,從山東發兵,直奔齊國而去。

大軍先是與齊國增援京畿路之戰的兵馬相遇,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魯智深就把這些兵馬打得哭爹喊娘。

之後又繼續揮師京畿路正麵前線,與楊誌大軍左右包夾。

齊國那六萬兵馬,在京畿路冒了個泡,然後便死傷慘重,還叫兩人俘虜了一萬多人。

直到這個時候,齊國國主才終於反應過來,他在南邊同吳越兩國打了幾年,自以為天下無敵手,但在北麵。

麵對高坎這個前朝受封的河北王手下兵馬,他的那些人根本不夠看。

識趣之後,齊國退守汴梁,甚至齊國國主連汴梁京城都不待了,直接把城交給了留守的兵馬,自己灰溜溜的回到了原先他齊國國都老巢去,繼續與吳越兩國扯皮。

收拾了一趟齊國,高坎在京畿路留了兩萬兵馬,召回了楊誌和魯智深。

西夏與金國消停了半年,終於有了新的動靜。

不知道是兩國私底下密謀商量好的,還是他們同時都覺得,與其與對方死磕,不如先挑軟柿子捏。

於是金國起四萬大軍,以大將完顏宗望為主帥,兵發上京,直奔保定、滄州一線。

西夏起兵五萬,兵發祁連山,直指河東路。

高坎得到燕青從北邊傳來的信兒,知道兩邊都按捺不住,想要繼續侵犯劫掠在他們眼中如同待宰羔羊一樣的大宋,而高坎,等的便是這個時機。

兩國兵馬合在一處也不過九萬而已,東西兩麵夾擊。

那場麵,與當初金國發東西兩路大軍,同時攻宋何其相似。

隻是與上次不一樣的是,這次高坎手下已經有了近二十萬兵馬,同時這幾年來他不斷的通過各種宋地之內的收複作戰,練出了大量精銳強軍。

超過十三萬的兵馬屯守在邊境線上,就等著兩國先來打他。

畢竟在西夏人和金人眼裏,宋人乃是羸弱的代名詞,隻要他們大軍揮師南下,宋人必定望風潰逃。

高坎雖然早就有主動出擊的實力,偏偏故意等著,就是要等一個大好時機。

兩國兵馬主動來攻,正好示敵以弱,先把那些人騙進宋地,然後一口氣剿滅了他們,到時候大軍再北上,便是一片坦途。

西夏與金國,肆虐大宋這麼多年,是時候開始還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