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打開新思路(2 / 2)

“雪梅,二哥腦子笨,不知道怎樣才能減輕壓力,說給二哥聽聽,你打算怎麼辦“?

見沈雪梅沉思不語,李二哥急得直撓頭皮。

“二哥,我是這樣打算的,咱以後可以不去城關大集批發了,誰想要咱的竹編,讓他們自己到廠裏來提貨”。

沈雪梅目光閃爍:

“也可以讓他們先預付定金,想要哪種竹編,能要多少,雙方根據情況提前定好,到時候直接來提貨就行”。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飛來,有賈老爺子和徒弟們高超竹編技藝的加持,沈雪梅根本不怕那些外地商販們不按自己的設想來。

果不其然,城關大集上,李二哥把沈雪梅的想法一說出來,外地商販們沒有一個持反對意見的。

“那每個大集我們都要定200個竹蒸籠,100個竹篩子,100個氣死貓飯籃子,這點你們必須先答應我們”。

濰縣夫妻搶著要交定金。

“我們每個大集固定要200個氣死貓飯籃子,100個竹蒸籠,200個竹筐,200個竹籃,100個竹篩子,這次先把定金交了”。

掖縣兄妹賣“氣死貓”嚐到甜頭,生意擴大了,要起貨來財大氣粗。

“我們也可以去廠裏提貨,也要先交定金......”

“我們也是......”

外地商販把李二哥團團圍住。

“別急,先別急,你們要這麼多貨我得問問老板,看她能不能答應你們”。

商販們這麼個要貨法,供不應求的難題還是解決不了,10個人根本編不出這麼多貨來,李二哥頭皮發麻。

“二哥,答應他們吧,別的事我們回去想辦法”。

隻能回去再雇人了,沒辦法,誰讓老賈家的竹編像搖錢樹呢,沈老板不得不在這些商販麵前讓步。

沈雪梅通過劉鄉長又雇了10個竹編工人。

劉鄉長樂得眉毛鼻子都在笑:

“沈廠長,你的竹編廠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年底再幫鄉政府解決百八十個勞動力,肯定沒問題”。

“好吧劉鄉長,借您吉言”。

沈雪梅笑笑,但願如此。

......

不用每個大集跑縣城,沈雪梅和李二哥肩上的擔子減輕了很多。

“二哥,接下來我們就得好好想想,如何開拓海城的市場了”。

海城作為一個沿海地級城市,沒有墨水縣那樣的城關大集。

它隻有一些海鮮市場,以及解決市民菜籃子和日常生活的農貿市場。

沈雪梅不想把自己這些帶著高雅氣息的竹編工藝品,帶到農貿市場上去銷售,她還是青睞那些人員密集的居民小區。

80年代像沈雪梅和李二哥這樣在城市做生意的,被稱為流動商販。

他們像遊擊隊一樣,哪裏適合擺攤就擺在哪裏,隻要沒人攆,一點也不耽誤做生意。

那時候的人都習慣在街頭巷尾買東西,隻要你的東西抓眼球,沒有賣不了的。

沈雪梅已經嚐到在居民區賣東西的甜頭。

“二哥,你去找劉鄉長,讓他幫咱們雇幾個年輕人,有你帶著他們去海城開拓市場,你看怎麼樣”?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不管在哪個時代,一個企業要長遠發展,都不能忽視人才。

嘉美竹編廠雖然隻是個40人的小廠,但它以後要發展壯大。

竹編產品的編織可以雇用那些上了年紀的手藝人,但產品銷售,必須由年輕人來完成。

沈雪梅想招幾個聰明伶俐會來事的年輕人,讓他們組成一支營銷團隊。

先讓他們跟著自己和李二哥學會在城市做買賣的技巧,然後再讓李二哥帶著他們去開拓海城的市場。

沈雪梅作為一廠之長,要抓大放小,她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