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人的小廠子,在沈雪梅眼裏就像小孩過家家。
所以,對初創時期的嘉美竹編廠,她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
賈老爺子的6個徒弟,一直是廠子裏的骨幹人員。
沈雪梅把他們6個人分成了三組。
一組帶著10個工人,專門編織農村生活用品,編出來的產品拿到城關大集上批發。
另一組帶著20個工人,專門編織帶工藝品屬性的城市生活用品,編出來的產品帶到海城零售。
還有一組則和賈老爺子一起,根據沈雪梅的創新思路,設計編織各種新樣品。
廠子裏的事,有老爺子和他的徒弟們把關,沈雪梅基本上不用費心,她隻需要做好營銷工作。
眾所周知,對一個初創時期的小廠子來說,營銷不僅關乎著廠子的生存問題,還是件又苦又累的活。
產品跟市場不對路咋辦?產品無人問津,賣不出去咋辦?產品的質量有問題咋辦?
大多竹編商戶可能都會麵對這樣的難題,可沈雪梅根本就沒有方麵的煩惱。
老賈家的竹編在大集上不僅是搶手貨,還是外地商販眼裏的搖錢樹,從來就不存在賣不出去一說。
讓沈雪梅鬧心的是,她的竹編產品一直滿足不了商販們的進貨需求。
每個大集他們帶來的竹編都會被一搶而光。
那些沒搶到貨的商販,會像跟屁蟲一樣追著李二哥不停地嗶嗶,一邊埋怨他不講信用,沒給自己多留貨,一邊讓他保證,下次一定要把貨留給自己。
既要忙著幫商販們送貨裝貨,還要聽他們瞎嗶嗶,李二哥每次來城關大集都會覺得頭大。
“雪梅,反正咱有了海城那邊的銷路,我看咱們幹脆不編農村生活用品了,全改成竹編工藝品算了”。
李二哥想讓沈雪梅放棄城關大集。
“二哥,城關大集是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盤,哪能說放棄就放棄”。
在城關大集站穩腳跟有多麼不容易,李二哥不是不知道。
再說了,外地商販對老賈家的竹編一直很忠誠,那些別人模仿老賈家的仿品,就是價格再低,他們連鼻子都不哼一下。
人家對你忠誠,你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就甩了人家,那叫不厚道。
沈雪梅從來不做不厚道的事。
“二哥,城關大集上的批發買賣,咱是不是可以換個思路”?
既然能創新出實用又兼具觀賞性的竹編工藝品,為什麼不在批發一事上動動腦子?
“有什麼好辦法,要不咱再雇人,每集多帶些貨去”?李二哥覺得隻有增加供貨量才能解決問題。
“二哥咱眼下的煩惱不是雇人多少,帶貨多少的問題,而是減少肩膀上的壓力”。
沈雪梅不是沒想過多雇人增加供貨量一事,那樣不僅能緩解供不應求的難題,還會增加收入。
但她不想那麼做,錢是賺不完的,有些事要量力而行。
她和李二哥每個大集能帶多少貨,能賣多少貨是有數的,現在這個量剛剛好。
吃多了嚼不爛,如果為了滿足商販們的進貨需求,盲目增加編織量,那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誰都知道,墨水縣的城關大集雖然好趕,但集上小偷太多。
李二哥已經被小偷劃破褲兜好幾次了,最厲害的那次,他差點被小偷割傷屁股。
有一次,看他褲兜裏空空的沒裝錢,小偷還狠狠地朝他屁股上踹了兩腳:“特麼的窮光蛋一個還來趕大集,真沒點逼數”!
就連沈雪梅都被小偷惦記過好幾回,多虧她眼疾手快,每次都把小偷不動聲色地拿下了。
沈雪梅的最終目的,是把嘉美竹編廠經營成一家與眾不同的,能編織高附加值產品的工廠。
城關大集上批發的這些農村生活用品,她會隨著廠子的不斷發展,慢慢調整,最後完成農村生活用品到城市生活用品的改變。
現階段,還是農村竹編用品的紅利期,城關大集上的銷量,沈雪梅打算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