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你這是個藏寶間呀”!
一向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賈老爺子,看著一屋子的鳥籠口齒竟也變得伶俐起來。
“胡爺爺,您這是一座藝術殿堂呀”!
沈雪梅看著一屋子工藝精湛,雕刻精美的鳥籠,眼珠子瞪得比雞蛋還大
——怪不得澳洲客商要求鳥籠有收藏價值,原來鳥籠真可以成為收藏品呀!
“胡爺爺,您是不是學過繪畫”?
胡老爺子製作的這些鳥籠,竹片上都刻有古代宮廷、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等圖案,每隻鳥籠都是古典雕刻與現代設計思維相結合的傑作。
一隻畫眉四腳籠上,胡老爺子精心雕刻了5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僅每個人物的形象都生動有趣,而且籠門和四個籠腳都刻畫了單獨的故事場景。
最讓沈雪梅震撼的,是胡老爺子花了一年多時間才製作完成的,一隻全留青雕刻京裝相思鳥籠。
這隻鳥籠籠頂由可拆分的四塊留青山水拚接而成,上麵的雕刻山勢連綿,樹木枝葉細膩繁茂,畫麵雖小,卻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整個雕刻圖案看上去意境幽遠。
籠身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的竹片上都有古詩詞和相應的人物場景環繞,連籠底的紙壓,都雕刻的細膩生動,情趣盎然。
麵對胡老爺子爐火純青的雕刻技藝,和一屋子精妙絕倫,讓人驚豔的鳥籠,沈雪梅就像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
怪不得後世的鳥籠最便宜的也要幾百元,價格高的能賣到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孤品,上百萬元的價格都有人收藏,原來真正的鳥籠製作是一種讓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創作。
胡老爺子這些以文心雕琢,精巧見雅,方寸之中處處見精彩的鳥籠,不僅僅是具有藝術價值的收藏品,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這樣的鳥籠,除了能帶給人一場視覺盛宴外,還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精神滋養。
沈雪梅覺得,胡老爺子的鳥籠,澳洲客商看了肯定會欲罷不能。
......
“我們這代人學都沒怎麼上過,哪有學啥繪畫的”。
麵對沈雪梅的驚訝和好奇,胡老爺子神情平淡地笑了笑。
老爺子從沒接受過專業的繪畫教育,也沒學過雕刻啥的,他全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對竹料的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情感,才把各種人物和畫麵刻畫地那麼生動傳神。
“老弟,您這些鳥籠有的年歲不小了吧?用料真講究”!
賈老爺子從鳥籠的顏色變化上一眼就看出,老友這些鳥籠有的已經放置三四十年了,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
“老哥哥,您不愧是行家,這些鳥籠是有年頭了,用的都是上等料”。
從十幾歲跟隨長輩學做鳥籠開始,胡老爺子就想在他這輩子搞出點名堂來,讓祖傳的技藝更上一層樓。
於是,成為鳥籠第19代傳人後,他不僅潛心研究鳥籠雕刻,而且還嚴格控製竹料的選材,不斷改進完善製作技藝。
胡老爺子製作的鳥籠,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竹料和梧桐木。
竹子都是產自安徽、浙江等地的楠竹和慈竹,且都是竹齡三年以上,色澤好,無疤痕的老竹。
這種竹子竹絲細密,結實耐雕,不易崩裂,還不易生蟲,用它們做出來的鳥籠,顏色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耐看,越來越有內涵。
“胡爺爺,您這些鳥籠歲數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結實”?
沈雪梅撫摸著這些年歲不小的鳥籠,覺得它們個個比那些新作的還要美觀瓷實。
“姑娘,這是因為我肯精益求精地下功夫,別人家製作一個鳥籠有100多道工序,我的工序比他們還要多出一半”。
胡老爺子製作的鳥籠,在框圈和防腐方麵極為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