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是產生孤獨的前提條件,但兩者又不是相伴而生的。
最初的孤獨都是源自於孤單。
小時候的孤獨是爸媽晚回家而饑腸轆轆翹首以盼的孤單,長大後的孤獨是彬彬有禮卻無人可傾訴的孤單。我們大多數人對孤獨的第一次覺醒都是源自於孤單的生活狀態——隻有當一個人獨處時,你才會明顯地感覺到一個人的意義。
當你習慣了時刻有人陪伴熱鬧的氛圍,突然將你扔進一個陌生寂靜的環境,這突如其來的不適感會讓你顯得越發拘謹,也就越難以適從。
我第一次覺得孤單是在去大學報到的時候,相信也有人和我一樣,在父母送我到宿舍樓下轉身離去的時候,看著他們的背影變得越來越小,我逐漸意識到我將會去到一個未知且陌生的地方,並且在較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再尋求父母的幫助。
人是群居性動物,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我們總是在尋求有那麼一兩個自來熟,以此來緩解自己對於陌生的恐懼和不適。
在最初的一個月裏我並沒有碰到,和室友禮貌的問候反而讓我覺得更難以親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打遊戲,一個人輾轉反側,但又羞於啟齒,在這種狀態下度過了白天和夜晚。
人的第一次意識覺醒都是在孤單狀態下啟發的,隻不過有的人不能適應進而會時常感覺到孤獨,有的人能夠逐漸調整過來變得即使孤單卻不孤獨。
孤單是指形單影隻的狀態,孤獨是指無所適從的不安。
孤獨,是因為找不到認同感
坦白地說,我們究其一生所追尋的盡頭,就是各種各樣的認同感,有的為了外界的認同感而將自己包裹起來,這樣會受人歡迎;有的滿足於內心的認同感而固步自封,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內心和外界同樣重要,內心的認同感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
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感到孤獨呢?在無聊的時候。
於是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排遣這些孤獨感——追劇、看電影、聽音樂、打遊戲等等,為的就是在無聊感即將來襲時快速填充這些空白,讓自己不閑下來。
隻不過這其中的方式有的是短期方式,收益快但影響小,你需要源源不斷地輸入來排擠孤獨;有的是長期方式,見效慢卻影響深,讓你有著足夠的勇氣去接納和理解孤獨。
外界的認同感,是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和放棄什麼。
因為不知道自己應該得到什麼,所以會嫉妒和眼紅他人的成功,在求而不得和自命不凡中苦苦掙紮;因為不知道自己該放棄什麼,所以蠅頭小利都想攥在手裏,在患得患失和精疲力盡中悶悶不樂。
隻有當外界的認同感足以匹配內心的認同感時,我們才能坦然地承認自己的平凡,才能夠發掘自己的閃光點,眼光也就能看得越來越長遠。
正如先生在書中所言:在街頭上看一回人的風景,猶如讀一本曆史,一本哲學,你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那麼窄了,目光就不那麼短了,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
孤單卻有所好,便不是孤獨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這句話在先生的書裏是這樣體現的:無好之人活著,活著如同死了。人有好,人必有趣,有趣之人則肯定有神至而靈,是性情中人。
隻有當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有著足夠的熱愛,他才會產生畏懼、向往、崇敬之情,才會從活著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無好之人活著隻是渾渾噩噩,和時間互相打發罷了。
孤獨說到底也隻是人的一種意識狀態,我們常說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貧乏,是指他難以從自己的內心獲取力量,難以平和地去麵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突發狀況,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且不自知,充當著“人雲亦雲”的亦雲角色。
現實世界是基礎,人需要從外部得到生存資料和養分,我們必須先活著;精神世界是提升,如果不能培養和穩固它,我們也隻是活著。
我們是孤單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人去麵對生活的不易,一個人去融入新環境,去處理生活的各種瑣事,這是常態;但是因為有著足夠的情感,我既會對小白菜的悲慘一生感到憤怒和悲哀,也會對五棵樹的曆程充滿美好的想象力。
孤單卻不孤獨,我們才是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