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征服楚國(1 / 2)

齊桓公平定魯國之亂,扶持魯僖繼位;救援刑國和衛國,為兩國修建都城後,贏得了天下諸侯的稱頌。消息傳到楚國,楚成王熊惲心中不樂意了,他對令尹子文說道:“齊侯到處布施恩德,攏絡人心,深得各國擁戴。我楚國遠居漢水之東,籍籍無名,當今世上,人們隻知道有齊而不知有楚,本王真是感到羞愧啊!”子文說:“鄭國位於南北中間,是中原的屏障,大王要想奪取中原,就必須先要奪取鄭國。”楚成王點頭言道:“說的好,我們就先拿下鄭國,為挺進中原掃清路障。”於是就命大將鬥章率兵去攻打鄭國。鄭文公聞聽楚軍來犯,急忙派人去齊國求援。齊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道:“這幾年來,主公救燕援魯,助刑幫衛,恩德廣布於天下,如果想聯合各諸侯國軍隊去攻打楚國,現在正是時候。主公要想挽救鄭國,不如直接去攻打楚國,楚王見我大軍攻楚,自然會從鄭國撤軍。”齊桓公說:“好,寡人立即傳訊各諸侯國,聯軍伐楚。”

周慧王十三年春,齊桓公約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之兵,連同齊國共八國之師,戰車近二千乘,浩浩蕩蕩望南而進,直奔楚國而來。大軍抵達楚國邊界,隻見早有一人身穿寬袍大袖,大夫朝服,道貌岸然,威風凜凜地站立在停著的兵車上,擋住去路,高聲說道:“來者可是齊侯?楚國使臣屈完在此恭候多時了。”管仲對齊桓公說:“既然楚派遣使者前來,必有話說。待臣前去以大義責之,使彼自愧理屈,可不戰而降。”於是管仲乘車上前,與屈完在車上拱手答禮問道:“多謝屈大夫在此恭迎,不知有何話說?”屈完怒聲說道:“我王聽說齊侯率八國之兵前來討伐,特派下臣屈完前來詢問,齊國與楚既無舊仇,又無新怨,齊居於北海,楚居於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不知齊侯是出於什麼原因,大舉討伐之師以臨楚國?”管仲昂然回答說:“以前周天子封我先君薑太公到齊地,並賜命要我先君對五侯九伯各國,世世代代掌管征伐大權,以輔佐周王室之安危。凡有背棄周天子之命、或對周室不恭敬者,可隨時予以討伐。自王室東遷,諸侯各自為政,不事周室。我國君奉天子之命主盟中原,修複先業。你們楚國位於南海荊地,應當每年向王室進貢包茅,供王室祭祀所用。可是你們楚國連年不貢,無視王室,所以我國君才親率七國諸侯前來征討。還有,從前周昭王南征不返,你們能推卸掉責任嗎?請問你還有何話可說?”屈完辯解說:“周王自東遷以來,朝綱不振,人心散離。難道不向周室進貢的就隻有我們楚國嗎?既便如此,屈完也代我國君承認不向朝廷進貢之罪。至於昭王南征不返,要問隻能去問漢水,這件事與我們楚國無關。請齊侯所率兵馬暫停邊界,待屈完回去向我國君稟報後再作接洽。”說完掉轉馬頭,驅車而去。

管仲對齊桓公說:“楚人蠻橫倔強,單以口舌難屈其兵,大軍繼續向前,兵臨城下,逼他降服。”齊桓公於是命八國軍隊一齊進發,一直來到離漢水不遠的陘山。這時管仲突然下令:“停止前進,大軍就在此地駐紮。”諸侯說道:“何不直達漢水,與楚軍決一死戰,卻為何要停留在此?”管仲說:“楚國既然派使臣前來,必有防備。如果兩軍一經交戰,就很難化解了。我們屯兵於此,大造聲勢,楚國必然心生恐懼,一定會再派使者前來講和,我們可不戰而勝。”諸侯們半信半疑,議論紛紛。

楚成王此時已撤回伐鄭之軍,命鬥子文為大將,厲兵秣馬,把大軍屯紮在漢水以南,隻等八國聯軍兵渡漢水,便來截擊。忽有探子來報:“八國之兵屯駐於陘山,停止不前。”鬥子文進言說:“管仲深知用兵之道,不考慮周全決不會出兵。今以八國之眾,逗留不進,必有他謀。我們應當再派使者前去,以探虛實,察其意圖,是戰是和,再作決定。”楚成王問:“派誰去呢?”鬥子文說:“屈完既然與管仲會過一麵,可以再派他去”,楚成王於是命屈完前往。屈完說:“楚國不向王室進貢一事,臣已經向管仲承認了錯誤,這次前去如果是為與對方和解結盟,臣願前往;如果是前去請戰,那就另派他人。”楚成王說:“是戰是和全由你裁決,本王決不幹預。”屈完於是再次驅車來到陣前,請求麵見齊侯。

管仲對齊桓公說:“楚使這次來一定是來請求和解的,請主公以禮相待。”屈完叩拜齊桓公,齊桓公還禮後問道:“大夫再次前來,不知有何見教?”屈完說:“楚國因為不向王室進貢的緣故,招致齊侯率領諸國大軍前來討伐,我國君已經知道錯了。齊侯如果肯退兵三十裏,我們國君敢不惟命是聽。”齊桓公說:“如果楚國保證從此每年按時向朝廷交納貢品,寡人回去對天子也就好交代了,別無他求。”

屈完謝過齊桓公,回報楚王說:“齊侯已答應退師,臣也向齊侯許諾每年向王室進貢,請我王不可失信。”楚成王半信半疑。過了一會探子來報:“八國軍馬都拔寨而起,正準備撤軍。”楚王命再去探聽虛實。一會探子又來報告:“大軍後退三十裏,在召陵駐紮。”楚成王聽說聯軍退去,心生反悔之意。令尹鬥子文說:“八國之君,尚不失信於屈完一人,我們怎麼能讓屈完食言於八國之君呢?”楚王無言以對,便讓屈完帶領八車金帛,前往召陵犒勞八國之兵。再備包茅一車,讓齊侯驗收之後進貢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