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就算事成,出繼的事也隻能等到年關再辦,因此除了看顧產業,蘇惟生一家大部分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明年的縣試上。
蘇惟生正在攻克算學呢!
因《九章算術》他學得比較快,蘇正文便又將《九章算術注》和《綴術》扔給了他,待學完這兩本,差不多也夠院試用了。
大魏朝開國之初,太祖十分重視算學,甚至增設了專門的明算科。
當時的官員們也發現,精於算數的人進了戶部可發揮的作用著實不小,一時也引得士子們趨之若鶩。
可惜到了太祖晚年,因諸皇子奪位,朝中黨爭愈演愈烈,戶部負責精算的官員常被上官拉去背黑鍋。日子一長,人們談“算”色變,明算科便漸漸沒落下來。
即便太宗繼位後肅清吏治,算學的地位也沒能重新提高。在儒生們眼裏,算學終究隻是小道,四書五經才是正統。
到了如今熙和年間,明算科已徹底廢除,隻在科舉考試中加入了一定的算學題目,表示不忘太祖遺誌。
不過若是運氣不好,遇上那等熱衷此道的考官,加重算學在考題中的比例也不是不可能,因此蘇正文也並不敢讓弟子們掉以輕心。
似蘇惟生這等受素喜精算的慶隆帝影響頗深、又掌管過帝王私庫的人學起算學來並不費勁。不到兩個月就已將後兩本書吃透,蘇茂謙幾個就隻能大呼頭痛了。
“惟生,你這進度也太快了!單《九章》裏就有246道題,我一看題目就眼暈!”何軒苦著臉道。
蘇茂謙與曹承沛也紛紛附和。
蘇惟生不禁失笑,“隻是聽起來多,不過九大類而已,依我看每個類別吃透幾道,觸類旁通便可,也不必每個問題都要通解。”
三人將信將疑地點頭,蘇惟生也不藏私,便將慶隆帝教授皇子時提到的方法技巧一一講了出來。
幾人試過一段時間後都深覺獲益匪淺,也懂得投桃報李。
何軒把自己珍藏的《古今詩詞解義》和《詩法校考》借給了蘇惟生,“最多隻能借十天,你可以先抄下來再精讀——有的注解我也沒看懂,還得好好研習一番。”
蘇惟生握著兩本已有些泛黃的書籍如獲至寶,要知道,何軒可是四人中詩賦最佳的,若不是自己此次將算學注解說得詳細,人家還不一定肯將寶貝貢獻出來呢。
有點底蘊的人家向來把家中藏書看得比命還重,也不知道他是從何處搜羅來的這等難得的孤本。
何軒看了他一眼,又接著道,“罷了,你若是有不懂的可隨時來問我。”
明年二月就要下場,如今蘇正文自覺該教的都教了,便按照慣例改了授課時間。每日隻留兩個時辰答疑,其餘時候都讓他們自學,自己交流討論也可,去別處請教也行。
畢竟對於四書五經的釋義,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博采眾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況且就蘇正文本身而言,詩賦也不是多出色,導致蘇茂謙也就比蘇惟生好那麼一丁點,說起來也算“家學淵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