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帝和寧老太爺都是一驚,“試行?”
蘇惟生點點頭,“道理其實很簡單。老爺子也知道家父在博陽開的點心鋪子吧?”
寧老太爺愣了一下,“老夫記得是叫八方齋。”
蘇惟生解釋道,“後來家父又在另外幾處地方開了分店。每次做出新糕點時,家父都會先放在第一間鋪子裏試著賣一賣,若是反響不錯,其餘幾家鋪子才會陸續增加這種點心,如此一來……”
熙和帝眼中一亮,“如此一來,萬一這種點心不合眾人口味,也不至於壞了整家鋪子的口碑,還可節約成本,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陛下英明!”蘇惟生恭維了一句,便接著道,“閩都郡的溫陵府離京城比較遠,就算出了亂子,也不至於危及京城。那裏物產豐富,又有海港和碼頭,日後遠航也可從此地出發。拿此地試行新政,陛下以為如何?”
熙和帝激動得直接站了起來,“這個法子好!”
他確實沒想到可以在小範圍內先試一試,要是真能如此,就不至於引發大的混亂,朝堂也就穩定了。
試問京城眾多官員,誰家沒有鋪子?衣裳首飾酒樓不一而足,誰家沒上過新花樣、新菜色?可居然誰都沒想到同樣的法子可以用到朝政上來。
到底是因為蘇惟生的腦子太靈活,還是因為那些人的思維太陳腐?
寧老太爺一巴掌拍在蘇惟生肩膀上,“好個機靈小鬼!”
難怪他們這些老頭子絞盡腦汁都沒能想出辦法,原來一開始的出發點就錯了——對啊,誰說開放路引非要全國統一呢?蘇正德使用的增產之法,不一樣是先在平寧縣試點的嗎?
蘇惟生齜牙咧嘴地道,“寧太傅,您輕點兒,疼!”
寧老太爺摸著胡子哈哈大笑,熙和帝也不禁露出一絲笑意。
活躍了一下氣氛,蘇惟生又拱手對熙和帝道,
“亂世需用重典,新政最初施行之際混亂是少不了的,所以要實行嚴苛峻法,殺一儆百。皇上屆時可多派軍隊把手,衙門裏也要多增加差役用以維持秩序。兩年以後,溫陵府若是形勢平穩,經濟有了繁榮之兆,改製的成效也就出來了。到時候世家的反應若不強烈,便可在全國推行新政。不過……”
熙和帝聽得正起勁,見他突然停了下來,不由急道,“不過什麼?”
蘇惟生道,“據微臣所知,眼下朝中與商事有關的事宜乃是由戶部、工部和內務府監管,涉及的也就是坊市規劃、商戶登記和契約管理等方麵。溫陵府一個地方倒好說,等新政在全國推廣開來,朝廷還需製定專門的律法和條文,對所有商戶進行分類並統一管理……”
“你的意思是,還要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用來管理商事?”寧老太爺是從外任官一路做到尚書之位才致仕的,接觸底層的機會並不少,所以對民間的各種問題比熙和帝了解得更為透徹。
這樣一說,熙和帝也明白過來,“是這樣嗎?”
“沒錯,”蘇惟生道,“皇上成立專門的部門,也是表明對新政的重視,官員們辦事時必然會更加用心,商戶們也不必再戰戰兢兢,擔心某天政策突然又起變化。此後再全麵放開路引,商業自然會慢慢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