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惟生若有所悟,難道滇池王把自己弄過來,就是為了替花城百姓增產致富?這也太高看自己了吧?
不過他替熙和帝出主意的事隻有少數幾人知道,這是不是意味著……
他不動聲色地看了滇池王一眼。
沉寂這些日子蘇惟生也並非一無所獲。
他從許多卷宗裏看出來,這位王爺最擅長的是軍務,於封地治理一事上既無精力、也無天分。
況且滇池地處偏僻,想要讓這麼個鬼地方變得富庶,其實並不容易。
不過蘇惟生從不打沒準備的仗,滇池雖貧瘠,卻並非一無是處。
至少從花城的現狀和今日的談話來看,眼前的滇池王比龍椅上那位有魄力、有威望得多。為人嘛,也並不小氣。
否則經過罰俸、派禦史這兩件事,尋常人不給他使絆子就不錯了,哪能坐在這裏跟他和顏悅色地說話。
當然,滇池王是否當真有胸襟,還得慢慢看。
他隻管提出自己的建議,讓滇池王發現自己的價值。
如此,就算將來有個萬一,他也不會被隨意舍棄。
思及此處,他躬身行了一禮,“下官以為,六令可行。”
“第一,民與民、民與官、官與官當有競爭之意。若民有誌向有實力,不困科舉,亦可選拔入吏。有出頭機會,則民心向上,有競爭,則有毛遂。
第二,工可強國,亦可破敵。前有太祖製作火槍火炮,以一己之力便能守護大魏國土,如今興之又有何不可?
第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若田地房屋皆屬於自己,必會慎重待之。
第四,國家富強,則民生興盛。若醫藥得力,則民長壽。若無瘟疫疾病、無幼子夭折、無青年早喪,則大魏之民繁盛矣。
第五,世人自古重農抑商,卻不知正因為有商,有花銷,有比較,才會有奮鬥的目標。
第六,自古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若能潛移默化引導百姓的想法,政令之通達便可事半功倍。可為宗教、可立學派,但凡有利,皆可用之。”
一開始,滇池王是坐著聽的,漸漸的,他身體向前傾,慢慢靠近蘇惟生,聽得入了迷。
即便蘇惟生的話裏頗有幾分驚世駭俗,他也沒直接打斷,反而仔仔細細地聽完,認真地琢磨起來。
蘇惟生說完,也長舒了一口氣。
這些建議其實與當初向熙和帝提的差不多,隻是更為直白具體,更為……大膽而已。
滇池王思索良久才抬起頭,卻不提這個,指了指身邊的位置,
“蘇大人請坐。來人,給蘇大人換一杯清茶!”
話音落下,立即有人從外頭進來,利落地換上兩杯新茶,整個過程中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而且,這人並不是哪個小丫鬟小太監,而是申公公。
比起一開始的冷漠、試探,現在的滇池王倒是真露出幾分求賢若渴的意思來,抓著蘇惟生的每一條建議仔細詢問。
兩人一問一答,直到夜幕降臨,茶盞都換了兩三輪。
蘇惟生離開前,滇池王才問起刺殺的事,“你對途中遇襲之事有何看法?”
蘇惟生肅然,“此事事發突然,朝廷既然已派了禦史前來滇池,一切自會有公論。下官隻管等著就是了。”
“禦史?”滇池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蘇大人年紀輕輕,倒是打的一副好官腔。本王問的是你自己的看法,而非朝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