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和大家一起沿著中醫的發展曆史慢慢梳理。從大的方向上看看中醫的本來麵目是什麼。《老牛漫談中醫》既然是漫談那就想到哪裏說到哪裏。我們不去做什麼專業的論述,不去糾結無意義的學術細節,隻是簡單梳理一下中醫發展的時代特點。不管是在曆史哪個時期,都隨之能體現出中醫的時代特點。其實中醫本身是一門哲學,它和其他的學問一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統統遵循一個規律,從開始產生萌芽,經曆漫長的積累期,就會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出現一個高潮,一下子奠定這門學問的巔峰時刻,然後就是慢慢走下坡路,這種大的趨勢下,就算是期間有小的反彈都不可能超越那最高峰。任何一門學問都是這樣的規律,中醫一定也不例外。我們中國人不要像西方人那樣,總是以一種直線的邏輯的發展觀來看待事物的發展。認為事物可以一直向前、向上不斷的向前發展。這就像郭德綱的戲言一樣;“這,走到哪裏算一站啊”。
《傷寒雜病論》的出現就是中醫學發展的最高成就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明清時期的溫病學派是對中醫學的補充,老牛個人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關於這個話題下麵就會談到。)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方麵。比如中國傳統文學,老牛本人不是專業人士,就是簡而化之列舉一下。比如文字在經曆了甲骨文、金文、秦篆、漢隸直到魏晉王羲之的書法為止,算得上一個巔峰時刻,再往下千年可以說無人出其右者了。中國文學在經曆了文字的高峰之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直到民國白話文的興起至今,眼光獨到的人們會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文學在變的越來繁瑣了,文字讀起來是越來越通俗易懂、好理解了,看起來也越來越漂亮了,但是卻丟掉了那種形而上學的悟道的感覺了,那種感覺就是丟掉了巔峰時刻的靈魂一樣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越來越能叨叨了,但是越來越沒味了。這種思維方式是道家思惟方式,中國文化如此,其他所有的學問都如此,隻不過當今的中國人都學西方學的差不多了,已經模糊了這種黃老哲學思維模式,變的越來越像西方人了。失去了黃老哲學思想的指導,才會出現當今中醫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不過還好中國文化經典還都在,仁人誌士也層出不窮,中華文化一脈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