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陽明論的啟發(2 / 2)

隻有這樣,陰陽髒腑表裏和諧,各司其職,才能保證我們人體的各個髒腑正常功能的實現。

有人會問老牛你為何不談手經而獨談足經為例,這個問題常讀中醫經典的都知道,那是因為足經行走全身上下具有代表性。那麼手經就沒有價值了嗎?錯,手經的價值是一樣的,隻不過作用範圍小,臨證需要分別辯證而已。其實學中醫很多人就是希望老師麵麵俱到講的明明白白。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一旦具有這種想法,一則是說明自己不愛思索,不願意動腦經去思考,一切都希望得到現成的,越現成的東西越沒有價值。二則也斷絕了自己舉一二反三的自學精神的,自學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才是大學之道,老師的作用不要流於現代教育的講師製度,高級人才是不需要講師的,他們需要的是“導師”,需要在關鍵點上彈撥一下足矣,這點對中醫這們學問尤為重要。

在儒教經典論語中孔子明確說過;“能舉一而反三者,可以為師矣。”要知道古代經典基本都是寫在竹簡絲帛之上的,很昂貴而耗費資材的,所以那個時代的學問傳承更加重視學生的體悟能力的培養。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隻能知道兩件事。”這就說明孔子這個大教育家看重的是什麼?學習中醫其實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