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兵器,對這些兵器的研究讓人們逐漸看到了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麵,司馬遷未曾記錄的那一麵。
在河南省的西平縣,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古人煉鐵的遺跡。兩千多年前,這一帶是韓國的冶鐵中心,鐵器的生產在當時已經有一定規模。
在河北易縣出土的這把燕國鐵劍,鋒刃部分已經達到了今天高炭鋼的硬度!春秋戰國的幾百年間,
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曆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令人費解的是,處於同一時期的秦人,似乎沒有跟上時代。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一次著名的謀殺事件。在秦統一中國前一年,強悍的秦軍正準備消滅燕國的時候,一個叫荊軻的使者帶著燕國的地圖來到秦國。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是荊軻真正的目的。
史記上這樣描述:
刺客荊軻手持匕首,繞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
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配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
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它無法做長的原因是因為青銅材料容易折斷。春秋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不過55.6厘米。青銅劍普遍寬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這種長度的配劍隨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麼可能因為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呢?對於司馬遷的這個解釋,曆史學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厘米,秦人能夠製造如此之長的青銅劍!
可以推測,當年秦始皇佩帶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加長的青銅劍。在刺客緊逼的奔跑當中,要拔出將近一米的長劍,確實不容易。
司馬遷記載:在一個宮廷醫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晃動不已的劍鞘,最終才拔出了配劍。
專家很迷惑:秦人將劍加長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認為,在短兵器格鬥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古羅馬軍團在血戰中總結出一條規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傷。
比對手的劍長出大約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裏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但秦劍更讓人著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教授仔細地研究了秦劍奇特的形狀變化。
這種設計使秦劍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劍身又不會過於沉重。或許,秦劍加長暗示著秦軍對格鬥技巧的認識有了某種重大的突破。
秦劍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馬遷記載:秦始皇隻一擊就使刺客荊軻倒地不起,燕國也隨後滅亡。
兩千多年前,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軍主要的對手。在秦軍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匈奴騎兵乘機南下,侵占了黃河以南大麵積的土地。在帝國地都城鹹陽,如何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就擺到了秦始皇麵前。
當匈奴騎手高速衝鋒的時候,傳統的步兵很難抵擋。從曆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秦軍擊潰匈奴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在兵馬俑坑,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製部分已經朽爛,但完整的遺跡仍然可以複原當初的秦弩。據此複原的秦弩,有著驚人的力量。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
在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製作的小機械。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它的設計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為什麼不把它做得更簡單一些呢?
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方案,製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緊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擊發瞬間,弩肯定會抖動。今天的射擊訓練,擊發瞬間連呼吸調整不好都有可能影響射擊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