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色青銅(2 / 3)

秦軍的弩機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製瞄準的穩定。

弩機上的望山,在上弦時可以自動地把扳機重新調整到擊發的位置。但它還有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功能!

可以推想,在與匈奴騎兵廝殺的戰場上,秦軍弩兵射擊的情形。當瞄準遠處的目標時,射手參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拋物線軌跡就可以準確命中敵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準係統。

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由於在坑中沒有發現弓,考古人員認為,這些青銅箭頭都是為弩配備的。

戰國時代,箭頭的種類繁多,這些箭頭上的倒刺和血槽讓人感到陣陣殺氣。而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秦軍為什麼單單選擇了這種三棱箭頭呢?

三棱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棱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

帶翼箭頭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麵容易受風的影響,使箭頭偏離目標。

秦軍的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麵,應該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地分析。當檢測數據最終擺到桌麵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

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麵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

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棱形箭頭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秦弩,連同它配備的弩箭,在那個時代很可能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軍的攻擊力大為加強。

公元前214年,秦軍發動了針對匈奴騎兵的全麵戰爭。僅僅一年的時間,30萬匈奴騎兵就被徹底擊潰,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歸秦國。

秦軍之所以能夠取勝,弩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設想,在匈奴騎兵還沒衝到眼前時,強勁的秦弩就密集準確地擊中戰馬和騎手。持弩的秦騎兵射擊的準確程度是匈奴人的弓無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擋不住弩箭強大的穿透力。

對馬背上的匈奴騎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國兵書經典《武經講義》中說:弩是對付古代遊牧部落襲擊最為有效的武器。青銅弩機的設計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對於匈奴人而言,這種機械裝置太複雜了,他們很難裝配或仿製。

當專家們對秦軍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時,他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鈹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經五花八門。但是,在俑坑中發現的鈹,盡管生產日期相隔十幾年,

造型和尺寸卻完全一致。

這兩件戈也不是同年生產的,但它們也是一模一樣。

湖北鄂洲是楚國的舊地,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一把秦劍。細長的秦劍和當年楚國的青銅劍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陝西兵馬俑坑中的秦劍卻完全相同。

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三棱箭頭有4萬多支,但它們都製作得極其規整,箭頭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隻有正負0.83毫米。

北京理工大學的冶金專家對秦軍箭頭做了金相分析,結果發現它們的金屬配比基本相同,數以萬計的箭頭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術標準鑄造出來的。這就是說,不論是在北方草原,還是在南方叢林的各個戰場,秦軍射向對手的所有箭頭,都具有同樣的作戰質量。難道,地處秦國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識地,甚至是強製性地按照某個固定的技術標準生產兵器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秦人就遠遠地超越了自己的時代。

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標準化生產使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在一起,也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在兩千年前農業文明剛剛開始成熟的時代,假如秦人真的有過標準化的兵器生產,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秦軍使用的弩機,由於製作的十分標準,它的部件應該是可以互換的。在戰場上,秦軍士兵可以把損壞的弩機中仍舊完好的部件重新拚裝使用。秦軍的其他兵器雖然也可以互換,但對於大多數古代兵器來說,互換性要求的精確度並不很高。專家推測:秦人的標準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馬俑坑中發現的各種兵器,在戰場上應該有優異的表現。很可能是秦軍從幾百年的戰爭實踐中優選出來的。專家推測,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再通過法令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的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