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果然中計,率領趙軍主力離開大本營,進入了秦軍的口袋陣。
在夜幕的掩蓋下,兩支背負使命的秦軍悄悄地離開了營壘。一支25000人去斷趙括的後路。另外一支5000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定,兩支部隊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徹底改變相持局麵。
今天,這條將整個長平穀地一分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當年包抄趙軍的秦軍,就穿過了這條河流。
然而,軍事專家對這兩支秦軍部隊一直迷惑不解。25000名奇兵屬於哪一個兵種?5000名秦國騎兵究竟如何作戰,這一切都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2000多年後,在秦始皇兵馬俑坑,考古人員發現了秦軍的戰馬。專家測量了1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
133
厘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書上也有所記載,說秦馬好,好到什麼程度呢?說:“探前蹶後”。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後蹄子往後一蹬,就是蹶後,“探前蹶後,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就是前蹄子和後蹄子之間,一縱一丈六,一縱一丈六,這樣的馬多得很,數都數不清。
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趙國是創建中國騎兵的第一個國家。但是,這個倉促地結論忽略了秦人的一段曆史。
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高原,那兒草場肥沃,最適宜養馬,秦人就是以養馬而起家。
早期秦人與遊牧部落雜居,為了對抗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但是,秦國的騎士在哪裏呢?
在這個仍然覆蓋著黃土的大坑下麵,就肅立著一支完整的秦國騎兵部隊。
這就是秦國的騎士:他們身材修長、裝束簡潔,獨特的皮帽緊緊地勒在下顎上。專家發現,和趙國早期的騎兵相比,秦軍的馬鞍先進了許多,它的兩頭微翹,已經有了現代馬鞍的雛形。但是,一個最關鍵的發現是:秦騎兵仍然沒有馬鐙。
在沒有馬鐙的戰馬上,騎士無依無憑,要全力保持平衡。馬鐙使騎士可以騰出雙手,用來攻擊敵人。但沒有馬鐙的秦騎兵究竟如何作戰呢?
從考古挖掘看,專家們在騎兵縱隊中沒有找到適於馬背作戰的長矛和戰刀,卻找到了箭頭、弩這樣的遠射兵器,秦軍騎兵竟然是用弩在馬背上作戰,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正是騎兵處在發展階段時的形象。
可以相信,在長平戰場上,直撲趙軍大本營的五千騎兵還無法像後來的騎兵一樣,揮刀舞槍衝擊敵人。他們的任務很可能是監視趙軍大本營的動靜,襲擊趙軍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然而,秦人深知作戰中配合協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黃土下麵,這支秦國的騎兵部隊井然有序。他們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考古證實:秦騎兵已經具有非常嚴密的組織,這是迄今人們所知道,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
戰國時代,因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騎兵部隊在秦軍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擊力量。長平之戰,5000秦騎兵最終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為徹底包圍對手發揮了關鍵作用。
山西省的高平縣,這個村莊叫三軍村。兩千多年前,趙軍的統帥部就設在這裏。趙軍被圍後,立即建築工事,等待救援。這時,司馬遷寫到,秦軍統帥白起並不馬上發起總攻,他準備用更加殘酷的辦法削弱對手的戰鬥意誌,白起圍而不打,隻出動輕兵反複襲擊、折磨被圍的趙軍。
圍困持續了46天,在那悲慘的日日夜夜裏,在成群饑餓疲憊的趙軍士兵中反複衝殺的秦軍輕兵,究竟是什麼部隊呢?
在眾多的陶土戰士中,有這樣一群,他們手執戈矛,沒有任何防護鎧甲,是典型的輕裝。在冷兵器時代槍林箭雨的戰場上,
這種裝束的戰士不是煉就了一身高超的格鬥技術,就是擁有非凡的勇氣。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這些戰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謂的“輕兵”。但是,其它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個俑坑,騎兵部隊的邊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但是,當探測結果全部出來的時候,專家們卻頗感意外。
在秦的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麵,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弛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