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生之地(3 / 3)

但是,這兒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著一支純粹由*輛戰車組成的部隊。

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四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一些專家認為,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戰車,將趙軍一分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戰車部隊。

趙軍主力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鹹陽,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親自趕赴前線,將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征召,組成一支大軍。這支臨時拚湊的秦軍從戰場的兩翼,一直插到趙軍大本營背後,徹底切斷了全部趙軍的後路。

趙軍統帥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他把部隊分為四隊,拚死突圍。司馬遷沒有提趙括是向哪個方向突圍,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向趙軍的大本營方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兩萬五千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可以想象,在整個包圍圈上,這裏曾經發生過最為慘烈的戰鬥。這“絕趙軍後”的秦軍部隊,如果沒能頂住趙軍的拚死突圍,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改寫。此時,除了士兵的勇敢,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麵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麵也有三排弩兵,至今還埋在地下,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

軍陣的最後邊有三列橫隊,其中有一列是麵朝後的,為什麼要這樣布置呢,它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麵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麵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布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麵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這四麵的圍繞之下,中間是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

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它是個屯聚的陣勢,他沒張開,兵書上曾經講了,說這個堅若磐石,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好像一個刀一樣一下挺開來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難逃厄運。

這個村莊叫白起堡,傳說是當年秦軍統帥白起的指揮部,作為最高統帥,白起怎樣指揮他那龐大的軍陣呢?秦軍投入到長平的總兵力在五十萬以上,即使在一個局部戰鬥中,恐怕也有成千上萬的士兵。

古代兵書上說,軍隊是靠擂鼓和鳴金來指揮作戰的,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軍陣的指揮車上果然發現了指揮工具。可惜,革製的鼓早已腐爛,但這個青銅鐸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戰士,就是聽著它的聲音從戰場撤回。鳴金是收兵,而擊鼓,則是前進。各級軍官根據旌旗的指示改變擊鼓的節奏,士兵們根據節奏行動,這樣,在指揮官的意誌下,成千上萬的士兵作為一個整體進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長平戰場,戰爭已經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將近四十多天,傷兵的慘叫和哭聲彌漫四野,活著的人把傷者殺死吃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象瘟疫一樣蔓延。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穀地,有一個圍城村,當年趙國的士兵很可能被秦軍圍困在這一帶,絕望中的趙括挑選了精銳的戰士,準備做最後一博。

可以想象:當年亡命突圍的趙軍,正是撞在了秦軍無堅不摧的軍陣前,這是一架真正的戰爭機器。

萬弩齊發,趙軍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殘餘的士兵驚魂未定時,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城一般壓了過來。絕望的趙軍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激戰早已化為司馬遷筆下簡約的描述。

40萬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趙軍,被白起全體活埋。

在古戰場的遺址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成堆的白骨。屍骨的邊上還遺留著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這場前無古人的大戰,震驚了山東六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其它諸侯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秦統一中國的腳步。

長平之戰結束後的那一年,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