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193年) 三月二十二日黃昏 武功縣蘇坊
漆水的東岸,暖的讓人舒懶的春陽照耀下,兩支大軍卻圍繞建立在莽原棱線上的營壘展開爭戰,屍體已經填平了營壘外麵不深的壕溝。
雙方廝殺的喊聲從十幾裏外的武功都可以聽見,死傷者的鮮血象小河一樣,不斷彙合,最後汩汩流入漆水,魚兒都遠遠躲開了這血腥的混合物。生者不顧地上的傷者,踩著他們的身體向前衝,攻方不斷攻開壘壁,以缺口為焦點展開猛烈的廝殺和爭奪,但守方在騎兵和弩士的支援下,缺口不久就又合攏,一旦把攻入營壘的敵軍殺退,守方士兵們立即七手八腳用木頭把缺口堵上,手裏緊緊握著手中的兵器,眼睛死死盯著外麵,喘口氣準備迎接下一次的衝擊。戰鬥中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進行著,形式雖然相似,但地上的屍體卻越來越厚了。
營壘西側有一個高約五丈的土崗,建了一個三丈五尺高的望樓,上麵樹立了兩麵兩丈長,一丈五尺寬,頂上妝飾著銀頂和犛尾的將旗,深紅色旗麵上寫著兩個方四尺黃色隸書“漢”字,兩麵大旗在春風的吹拂下迎風招展,在夕陽下閃閃發光,從五裏外都看的清清楚楚。這兩麵碩大無比的將旗說明這是統一指揮作戰的大將所在地。
方約兩丈的望樓上站了十幾個人,他們不停根據一個身穿黑色魚鱗甲將官的命令,變換不同的旗幟來指揮下麵的士兵進行支援和作戰。
“將軍,東北角告急!”
“讓蒲校尉率領一千參連勁弩士過去支援!”
“是!”上麵的士兵先敲起大鼓,提醒下麵的部隊要傳命令了,舉起號角吹起了代表一千弩士的“二長,二短”號音,然後舉起代表東方的蒼龍旗和代表北方的玄武旗一起磨了三遍。
隨著命令下達,在營壘中間蘇坊待命的一千名背著大黃參連弩(漢武帝時發明的戰爭利器,一次可以發射三支弩矢,銳利非凡,當者披靡。)的勁弩士在強弩校尉蒲儼的率領下,很快排成三列縱隊向東北角馳援。
到了圍繞缺口激戰的我方軍士後麵,弩士們停下腳步,身體坐轉,很快排開成三列的弧形作戰橫隊。第一列弩士平端弩架向前瞄準,雖然前方都是友軍士兵的背部,第二三列相互距離一步,左腳前右腳後,身子傾斜,將弩向下斜舉。待排布完畢,蒲儼一聲喚,手下的弩士一起有節奏地喊道:“風――雲――!”聽到背後的喊聲,前麵廝殺的士兵也不回頭,而是跟著大喊:“龍――虎――!”並隨著自己的喊聲立即蹲下,對麵廝殺的敵軍莫名其妙的互相看看,等看見三十幾步外的弩士已經來不及了,蒲儼一聲喊:“射!”,第一列弩士輕輕扣動弩機,“蓬”地一聲響,九百枝弩矢將攻進營壘的兩百多名敵軍全部射死在當場,最外麵穿著皮甲或者沒有披甲的士兵被兩三個人一起貫穿,站在壘壁下的則被釘在牆上,穿著鐵甲的士兵也被射穿,力量強勁的弩矢帶著他們沉重的身體從缺口飛了出去。
外麵的部隊一見恐怖地大叫:“大黃弩部隊,趕緊撤,趕緊撤!”不顧他們的喊叫,第一列弩士彎著身子退到最後麵,彎腰、腳踏、腰引,張開蹶張弩,裝上弩矢準備重新射擊。而第二列和第三列的士兵根本不理會對麵的慘叫和驚慌失色人們的擁擠逃避,連續對著缺口放出自己的弩矢。三次齊射,牆內外的敵人立即被射死射傷八百多人,還僥幸活命的敵軍不顧地上慘呼連連、垂死掙紮的同袍,連滾帶爬狂奔而逃。守壁的部隊也不追趕,歡呼一聲,在民夫的幫助下,七手八腳地從後麵運來木材趕緊堵住缺口。勁弩士則在同袍羨慕和敬佩的眼神中自豪地向蘇坊返回。
“將軍,東北角的缺口好像堵上了!”
“我知道了!”聽著楊芳的報告,我沒有任何激動和高興,疲憊和酸澀的應道,也不看東北角的具體戰況,而是緊緊盯著北方莽原上騎兵的運動,他們剛才進攻北壘壁時,經過和樊稠將軍六千騎兵的廝殺,並在壘壁下受挫後,向後撤退了,現在正在距離北壘壁五百步的樹林附近進行修整。
以前從陳倉到雒陽的時候雖然經過這裏,但隻是有個大概印象,具體並不熟悉。所以十六****帶領親兵率先抵達蘇坊附近後,進行了連續一天的地形勘度,決定把營壘安紮在漆水東岸,依托漆水的河岸和狸子溝作東西屏障,而在莽原的棱線上建立南壁,並準備派人挖斷莽原下的東西馳道。
十七日早晨李傕、郭汜、樊稠三位將軍率領包括三萬民夫在內的十萬大軍綿延十幾裏浩浩蕩蕩到達蘇坊後,我不顧大家行軍的辛苦,要求所有人都投入建設營壘的工作中,並且分段負責,把各個壘壁按照人數劃分給各校尉。經過十萬大軍不分晝夜的苦幹,到十九日淩晨馬韓的先頭騎兵抵達蘇坊時,東西長十二三裏左右,南北寬約六七裏的營壘基本完工。因為東西兩側都有依靠,基本不用修建壘壁,隻是派人在那裏砍伐樹木做成鹿角作為屏障。否則雖然有十萬人,要這麼快建立起三四十裏長、一丈高的壘壁也是不可能的。
壘壁並不是一個長方形,南部的壘壁是隨著莽原棱線的走勢而蜿蜒,東西兩麵隨著狸子溝和漆水的彎曲而變化,隻有北部的壘壁因為是建立在高原上比較平直。
營壘內外的樹木基本全部砍光,用來搭建營帳和製作鹿角、留客住,這也是為了軍隊在營壘裏麵跑動方便和讓敵人難以用來掩護隱蔽。而為了對付馬韓的羌胡騎兵,在營壘深寬一丈的壕溝外一共埋了五重鹿角,特別是北麵因為比較平坦,一共設了七重鹿角,同時依據地勢南北各設了三個營門。
營壘裏麵一共包了兩個村子,一個是蘇坊,位於營壘的中部偏東的地方,大約有一百多戶人家,是大漢名臣蘇武的故鄉,住戶多姓蘇。在蘇坊的東麵有一條平緩的山穀,沿著山穀修建了一條大道,從莽原下的馳道一直延伸到北麵的好畤,中間的營門就是對著這條大道修建的。我也是在這個岔道口的西麵掘壕挖斷了東西走向的馳道,在馳道上挖了一道長四十丈,深二丈,寬二丈的寬壕,並在西側遍埋鹿角。因為蘇坊地方比較居中,而且居住條件比較好,所以三位將軍的中軍都設在蘇坊。
另外一個村子叫紫鳳頭,在蘇坊西南方向五裏的地方,向西距離漆水不過一裏,人口十一戶,是一個十分小的村子。在村子南邊有一個高五丈,方二十幾丈,名叫紫鳳頭的土崗,上麵有一棵參天大樹和一些雜樹。旁邊的村子就因為這個土崗而得名,至於為什麼把這個地方叫紫鳳頭,我也沒時間去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