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岱海遺址群
岱海遺址群
岱海遺址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西南部的涼城縣境內,地處內蒙古中南部,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現,包括王墓山遺址、老虎山遺址、園子溝遺址等。岱海地區北抵陰山腳下,南鄰山西省和陝西省,處於我國北方季風尾區及其邊緣,其氣候特征使之成為農牧交錯帶和東西部的轉換地帶。該區域地貌較為複雜,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沙地等,岱海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內陸湖,又為該地區帶來了較為濕潤、溫暖的氣候。在距今數千年前,岱海的麵積更大,該地氣候較今天更為適宜人類生活,這使得當時生產力水平有限、改造自然能力有限的其他地區的古代先民遷徙到此,形成了一批在遺物、遺跡上具有很強特色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趨勢已在其中體現。
據考古學家研究,岱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與演變軌跡與其他地區相比,具有特殊規律,這與該地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在距今約7000—5000年適宜發展農業的暖濕環境中,中原地區的原始農業人群率先北上此地,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同時代遺存較為一致的文化麵貌。此時人群已經開始定居,且出現半地穴式的建築;而在該地氣溫下降之後,則出現了文化斷層,後出現的文化表現出從農業逐漸向半農半牧型
經濟發展的趨勢,這可能也為此後北方民族的形成埋下了伏筆。總體而言,在氣候溫暖濕潤時,中原文化北上,東部文化西進;在氣候轉冷時,本區域文化南下和東進。我們可以從岱海地區新石器遺址中看到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而人群的遷徙也就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在岱海遺址群之一的王墓山遺址中,曾發現了火種罐,使用這種火種罐可以減少鑽木取火的次數,是當時更為先進的工具,而在山西和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也出現了器型類似的火種罐,足可見人群遷徙帶來的文化流動。不隻是火種罐,還有許多陶器反映出了多種新石器時代文化交織的麵貌,考古學家將鼎、鬲、筒形罐視為中國北方三大文化區的標識物,從這三類陶器入手,可以窺見各文化所代表的人群在這一區域的勢力消長。先後在仰韶時代、龍山時代、早期青銅時代,岱海地區的出土器物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古代先民參與的痕跡。而從生業形態來看,在新石器時代這裏便同時存在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生態環境的演變,以及其促成的中原文化向邊地的傳播,更有邊地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
岱海遺址群出土的仰韶時期火種罐
由此可見,多種因素促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滄海桑田,
世事變幻,如今沙土下掩埋的陶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源遠流長的無言見證。
參考文獻
[1]烏盟文物站涼城文物普查隊:《內蒙古涼城縣岱海周圍古遺址調查》,《考古》1989年第2期。
[2]田廣金:《論內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學報》1997年第2期。[3]富寶財:《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形態——以岱海地區為例》,《草原文物》2017年第2期。
[4]張瑞強:《環境視域下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中南部農業研究——兼論早期畜牧業的起源》,《農業考古》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