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仰韶文化彩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器代表——人麵魚紋盆
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分布在黃河中遊地區的重要考古學文化,其持續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此件新石器時代人麵魚紋彩陶盆,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盆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麵魚紋。人麵呈圓形,頭頂有似發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呈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麵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麵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瑞典地質學者安特生在北洋政府任農商部礦政顧問期間,對古生物學和考古學頗感興趣。1920年,地質調查所的劉長山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采集到了大量磨製石器,這一發現引起了安特生的注意。安特生決定在1921年10月起在仰韶村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17個地點。仰韶文化因發現地點仰韶村而得名,這是中國確認的第一個
考古學文化,而這次發掘也是在中國開展的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仰韶遺址的發掘被視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端,至2021年即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
由於當時在中國境內尚無其他考古材料可供對比,安特生認為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器與中亞地區的安諾彩陶類似,為了解決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傳播的問題,安特生在1923年又前往甘肅和青海,發掘了包括馬家窯在內的數個遺址,在次年提出仰韶文化西來的假說。這一結論引起了中國學者的質疑,1926年,李濟主持發掘山西西陰村遺址,其發掘目的之一也是駁斥安特生提出的這一假說。20世紀40年代,夏鼐在甘肅開展齊家文化遺址的發掘,發現了齊家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的地層學依據,徹底推翻了安特生此前提出的西來假說。此後中國學者圍繞仰韶文化先後開展多次考古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石興邦在西安半坡遺址區分出了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半坡文化。20世紀70年代,陝西漢中李家村遺址的第一批碳-14測年數據公布,其年代早於仰韶文化,這有力地說明仰韶文化是中國本土形成發展的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是這一考古文化的標誌性手工業遺存。彩陶器的製作多采用泥條盤築法,再經慢輪修整,器表光滑。陶器種類多有盆、碗、罐、小口尖底瓶
等,各地流行的器型有所不同。由於使用氧化焰燃燒,器身微微呈現紅色。彩陶圖案多為紅色或黑色,也有施加白色或紅色的陶衣。
彩陶上的圖案也豐富多樣,形成了多種抽象的魚紋和鳥紋,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具體表現形式也略有不同,除了較為抽象的圖像以外,也有較為具象的表達。
仰韶文化彩陶器源自中國古代先民對世界的觀察,彩陶紋飾漸趨抽象化和裝飾性,具有很強的韻律美和形式美。這些紋飾也從側麵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凝結著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和對世界萬物的認知。
仰韶文化分布在黃河中遊的諸多地區,即便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仍然發展出了普遍存在的彩陶文化,這恰是中華文明燦爛如滿天星鬥的物質文化寫照。
參考文獻
[1]安誌敏:《仰韶村和仰韶文化——紀念仰韶文化發現80周年》,《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
[2]李友謀:《仰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3]餘曉凡:《仰韶文化彩陶的符號學解構》,《陶瓷研究》2018年第5期。
[4]馬龍:《仰韶文化百年學術史(1921—2021年)》,《華夏考古》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