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龍山文化黑陶禮器
龍山文化黑陶禮器代表——蛋殼黑陶高柄杯
此杯為泥質黑陶,通高19.5厘米,口徑4.7厘米,1973年在山東日照東海峪出土,現藏於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造型細高,上部呈喇叭形口、深腹、圓底杯形,下加細長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狀,表麵布滿豎向細小鏤孔,整齊勻和,柄下端為圓足形座,腹部飾有弦紋。造型別致秀美,製作精巧,杯身最薄處不足0.5毫米,令人驚歎。通體透著黑色光澤,質感細膩溫潤,散發高雅氣質,堪稱絕代之作,是古代陶藝的精華。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發現了一些黑色陶片等遺物,與仰韶文化出土的紅陶和彩陶明顯不同,憑借考古學家敏銳的洞察力,他確切認定此遺址包含層具有重大意義。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後岡開展發掘工作,在這裏發現了由上而下分別為小屯、龍山和仰韶的地層堆積,這就是中國考古學史上著名的“後岡三疊層”。由此確定了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序列。1934年,由梁思永主持編寫的中國第一本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城子崖——山東曆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出版。
龍山文化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亦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學文化,其
文化類型眾多,地域分布廣泛。其中發現的黑陶更是在發現之初便被識別為該考古學文化的標誌性遺物,在黑陶中又以蛋殼黑陶的製作難度最大。“蛋殼陶”因其陶胎薄如蛋殼而得名,器物表麵黝黑光亮,造型小巧精致,集中發現於山東地區的典型龍山文化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遺物中有一種黑陶高柄杯,其年代要早於龍山文化,這種器物的陶胎也比較薄,學界普遍認為“蛋殼陶”與這種陶器有關,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產生的。
“蛋殼陶”均為細泥質的黑陶,陶胎質地純淨,不含雜質。陶器的口沿處最薄,一般厚度為0.5毫米。用於承重的器柄和底座質地較厚,一般也不超過1—2毫米。有學者總結:“器身高度最高不超過25厘米,重量多數為50—70克。”足見“蛋殼陶”器物的精巧輕盈。從器物的盤口、底座等處可以看到細密的同心圓輪紋,這是快輪加工的痕跡。人類製作陶器經曆過三個階段,分別為泥條盤築法、慢輪和快輪,仰韶時期的彩陶還主要由泥條盤築法製作,再以慢輪修整。而龍山時代的“蛋殼陶”陶胎如此輕薄,這對快輪輪盤的穩定性等有很高的要求。為了達到陶胎薄如蛋殼的目的,還需對輪製的陶坯進行再加工,而後再將陶器的各部分組裝起來。
“蛋殼陶”發現數量較少,而且由於其器體
輕薄並不適合日常使用。學者們據此推測,“蛋殼陶”是從實用器物中來,但是蛻變為一種另有他用的獨特器物。此類器物多出土於墓葬,而且這些墓葬規模相對較大,出土的隨葬品也顯示墓主較為富有,因此“蛋殼陶”很有可能是一種具有禮儀性質的器物。
在龍山時代,族群與聚落間的融合與衝突可能達到一個高峰期,社會已經出現了等級與分層,為了維護這種秩序,“禮”應運而生,也在人群使用的器物上有所表現。此時人類社會尚處於銅石並用時期,還未形成商周時期嚴謹的青銅禮樂製度,然而“蛋殼陶”似乎說明所謂“禮器”的起源頗早,新石器時代各地出現的陶禮器和玉禮器是中華大地上“禮”普遍出現的物質標誌。
參考文獻
[1]杜在忠:《試論龍山文化的“蛋殼陶”》,《考古》1982年第2期。
[2]李玲玲:《先秦時期陶、玉、青銅三大禮器譾論》,《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3]徐大江:《從陶質禮器看夏文化的形成》,《中國陶瓷》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