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

玉龍發現於1971年的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由當地村民采集,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製成,高26厘米,龍的造型簡潔明快,雕琢精美,表麵光滑。龍有長吻,鬣鬃飛揚,身體蜷曲呈“C”形,被稱為“中華第一龍”,被列為禁止出國(境)的展覽文物。

20世紀初,日本人鳥居龍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先後三次開展考古調查。此後的四十餘年間,又有外國人多次在此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其中,日本學者濱田耕作、水野清一主編了《赤峰紅山後》一書。中國學者佟柱臣也曾在赤峰考察,並發現了多處紅山文化遺址。

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正式提出為“紅山文化”定名,此後新中國的考古學家又多次對內蒙古和遼寧等地的紅山文化遺址展開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人們對紅山文化的認識不斷加深。紅山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是我國北方地區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紅山文化遺址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地,紅山文化先民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水平很高,製陶工藝發達,有引人注目的玉器製作技術,其中有一件玉龍更引起了廣泛關注。

龍是一種中國古代先民想象出的神獸,時至今日仍然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圖騰,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也以“龍的傳人”自稱。關於龍的起源問題,如今仍眾說紛紜,這件紅山文化玉龍為這一神獸的創造源起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

除了這件玉龍,各地的紅山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其他精美的玉器,如斜口筒形玉器、勾雲形器、玉龜、玉豬龍等。這些玉器的造型別致,其中一些為紅山文化所獨有,玉器也多出土於墓葬,而且很多墓葬僅以玉器作為隨葬品。這些玉器不僅反映出當時發達的製玉水平,更是當時人們思想的物質載體。有學者認為,這些種類多樣的玉器反映出當時的原始宇宙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薩滿式宗教和儀式係統。這些玉器很有可能是當時人們用來通神的工具。在著名的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中,還發現了祭壇、積石塚、“女神廟”和舉行大型儀式的建築,這些都是當時思想文化的反映。這些玉器和建築遺址也體現出紅山文化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了社會分層,有部分人群實現了對經濟生產工具的大量占有,並具有意識形態方麵的重要權力,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的社會組織,得以生產精美玉器和修建大型禮儀建築。

這條生動優美的玉龍作為紅山先民智慧的結晶,直到今日仍吸引著中華兒女的目光,民族圖騰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郭大順:《紅山文化的“唯

玉為葬”與遼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認識》,《文物》1997年第8期。

[2]陳偉濤:《龍起源諸說辯證》,《史學月刊》2012年第10期。

[3]李新偉:《紅山文化玉器內涵的新認識》,《中原文物》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