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
銅罍口徑22.4厘米,通高74厘米,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有盔形蓋,蓋上飾四處鳥形突棱,蓋中部飾有夔龍,肩部有立體長鼻象形雙耳,雙耳之間各鑄有一立體卷鼻的象首,下腹部飾一獸形小耳。從頸部至圈足的器表,用扉棱分為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為上、中、下三部分。肩部中間飾有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腹部浮雕夔龍,通體以雲雷紋為底。這些紋飾繁複多樣、布局對稱、主體突出,反映出精湛的鑄造工藝。
銅罍出土於四川省彭州市竹瓦街窖藏,這是巴蜀青銅器的重要發現。1959年成灌鐵路修築時,工人在彭州竹瓦街發現一個大陶缸,缸內裝有保存完好的8件青銅容器和13件青銅兵器。1980年,在距離1959年窖藏點約25米的地方,當地農民挖土時又發現一個大陶缸,缸內有19件器物,包括4件銅罍和15件兵器,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即其中之一。竹瓦街窖藏兩次共出土青銅器40件,包括9件銅罍,其中的5件大小、形製、紋飾都基本一致,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列罍有關,與中原地區西周時期的鼎、鬲、爵等禮器組合製度類似,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等,是身份等級的象征。竹瓦街窖藏青銅器保存完好,工藝精湛,據學者考證,這批青銅
器可能製作於商末周初,埋藏於西周末年的戰亂時期,這些青銅器的主人應具有很高的身份等級,或許和古蜀望帝與叢帝“禪讓”的曆史背景有關。
罍是流行於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大型盛酒器和禮器,《詩經·周南·卷耳》中就記載“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西周初期都有發現,從商代到周代,罍逐漸由瘦高變為矮粗,圖案逐漸簡化。罍在巴蜀青銅器中具有重要地位,從竹瓦街窖藏出土的青銅罍來看,當時的人們可能仿製了中原的青銅禮器,使其具有祭祀禮儀的功能,形成了具有巴蜀地區特色的列罍製度,以此作為身份的標識。
竹瓦街窖藏出土器物包括容器和兵器兩類,其中兵器屬於典型的巴蜀式,容器則是中原地區常見的類型,體現出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融。四川盆地的青銅文化主要有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和晚期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發展出精湛的青銅工藝和技術,其後的十二橋文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竹瓦街出土的窖藏青銅器就是典型的代表。有學者指出,竹瓦街窖藏青銅器的發現,填補了金沙遺址一直未能出土大型青銅禮器的空白,對於古蜀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件出土於巴蜀地區的銅罍,具有與同時期中原地區青銅器類
似的紋飾和工藝,反映出古代巴蜀地區與中原地區密切的聯係。
參考文獻
[1]王家祐:《記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的銅器》,《文物》1961年第11期。
[2]李明斌:《彭縣竹瓦街青銅器窖藏考辨》,《南方文物》2002年第1期。
[3]田劍波:《論西周早期蟠龍獸首銅罍及相關問題》,《北方文物》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