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何尊
何尊
何尊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賈村鎮賈村西街,口徑29厘米,圈足底徑20厘米,通高38.5厘米,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這件青銅器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尊,是一種酒器,是古代青銅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器型。何尊圓口方體,腹微鼓,高圈足,口沿處裝飾蕉葉紋,頸部裝飾蠶紋,圈足處飾有獸麵紋,器物側麵飾有四道鏤空棱脊,造型古樸穩重,製作精美,內膽底部刻有122字銘文,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何尊的發現過程也很曲折,這件青銅器曾被變賣到一家廢品收購站,又被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發現,搶救下來送至博物館。
青銅器上常刻有表明器物主人身份或重要事件的銘文。何尊上的銘文表明,其主人為西周初年的貴族“何”,且身份明確為周王室的宗室弟子“宗小子”,銘文中寫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這說明何尊的製作是在牧野之戰之後,西周正式建立的時候。“何”的父親在戰爭中追隨武王,被周王賞賜。這件事被“何”寫入銘文,鑄於青銅器而得以流傳。這明確表現出周王朝的東部都城“成周”在武王時就已經建立,以延伸周王朝向東的影響力,更好地控製中原、山東和江淮,
鎮壓殷商的舊民,這段銘文也是中國曆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的關於“中國”的記載之一。另有一處記載為《尚書·周書·梓材》,其中提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學界對這兩處記載中“中國”的含義有很多討論。當時的“中國”的概念與後來有較大差別,但是也有較多重含義。首先,“中國”指代天下的中心——洛陽地區,這裏在後來又被稱為“中原地區”。這一觀點普遍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另外“中國”還指代國之中心——京師。有學者認為何尊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期營建成周即洛陽的時間,所謂“宅茲中國”即是居於成周洛陽的意思。學界還提出,“中國”可能指代國家政權,而且“中國”也不僅指周王朝,還有商王朝。
文獻在流傳過程中會有所散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隻是對當時觀念的部分反映。“中國”這一觀念的產生應該早於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獻記載,是在觀念流傳一定時間後才落實於文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含義又發生了變化,逐漸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指稱華夏的“中國”。雖然何尊上的“中國”與今日有所差別,但其仍是最早出現這兩字的考古實物,是我們理解華夏文明進程的重要物質載體。
參考文獻
[1
]陳昌遠:《有關何尊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
[2]何振鵬:《何尊銘文中的“中國”》,《文博》2011年第6期。
[3]趙永春、遲安然:《最早的“中國”:夏、商、西周時期的“中國”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4]王逸雨:《從利簋和何尊看西周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西部學刊》202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