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人麵紋方鼎

大禾人麵紋方鼎

鼎器身呈長方形,兩側各有一立耳,耳外側陰刻有夔龍紋,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器身下有四隻圓柱形足,足上浮雕有獸麵紋和扉棱,下有三道弦紋。口部略大於足部,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通高38.5厘米。器身表麵裝飾有半浮雕的高鼻闊嘴人麵,兩側各飾有一耳,耳的上部、下部有類似獸麵紋的角和爪,鼎腹內壁鑄有“大禾”的銘文,現藏於湖南博物院。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獸麵紋裝飾比較常見,但這件鼎浮雕有寫實的人麵,並有角和爪,屬於半人半獸的形象,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反映出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獨特的宗教意識與祭祀禮儀,關於這一形象的身份,有饕餮、祝融、蚩尤、黃帝、儺麵等不同說法。

這件方鼎大約在1958—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為當地農民在黃材鎮炭河裏鄉勝溪村一個叫新屋灣的地方挖地時發現。寧鄉地區雖然地處偏遠地區,但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陸續出土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器300餘件,占湖南出土同時期青銅器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不乏四羊方尊、大禾人麵紋方鼎等國寶級文物,學術界將這些青銅器稱為“寧鄉青銅器群”。這些青銅器大多以中原地區商文化的同類器物為原型,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

方特色,反映出商文化對這一區域的影響。

“鼎”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其本意是古代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到奴隸社會,鼎被專門用來進行祭祀和宴饗,是宗廟祭祀中的一種禮器。鼎後來成為統治階級權力的象征,並用鼎的大小、數量來區別不同等級,形成了列鼎製度,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等。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有大量青銅鼎發現,寧鄉出土的這件大禾人麵紋方鼎,從大小、鑄造工藝來看,應具有較高的等級,其基本造型、銘文具有典型的中原特征,但人麵紋飾具有地方特色,是中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結合的產物。

湖南寧鄉地區地處長江以南,在中原商王朝時期屬於蠻荒之地,但卻發現有大量青銅器。隨著近些年考古工作的開展,出土這些青銅的周邊地區也發現有商代的城址和墓葬,從出土陶器來看,大部分具有本地文化風格,但也有很多具有商文化特征。結合出土青銅器的特征來看,有學者研究後認為,在商代末期、西周初期,有一批商人或受商文化影響的人群,經過湖北東南越過長江,沿湘江而上到達寧鄉地區,這些北來的人群不僅帶來大量商代青銅器,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青銅鑄造技術,他們在此定居,構築城池,鑄造青銅器,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寧鄉青銅器。

參考文獻

[1]朱和平、鄧昶:《試

論寧鄉出土殷商青銅器的造型與裝飾藝術》,《文物世界》2010年第6期。

[2]李茜、吳衛:《大禾人麵紋方鼎的文化意蘊》,《藝術百家》2010年第7期。

[3]炭河裏遺址管理處、寧鄉縣文物管理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編:《寧鄉青銅器》,長沙:嶽麓書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