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雙麵神人青銅頭像
雙麵神人青銅頭像
文物出土於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商代遺跡,通高53厘米,銎長8.5厘米,銎徑4.8厘米,角高20.6厘米,管長5.5厘米,管徑6厘米,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關於這處遺跡的性質,引起了學界的多方討論,人們分別提出了墓葬、祭祀坑、窖藏等多種可能。
青銅是一種重要的銅合金,其硬度高、熔點低,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我國古代先民不斷改進發展青銅冶煉技術,從而締造了璀璨的青銅文化,尤以商周時期精美絕倫的大型青銅器物,如後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盤等聞名世界,顯著區別於西亞等地的青銅冶煉製品。新幹大洋洲遺跡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在數十平方米的範圍內即出土了上千件精美器物,包括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等。其中發現的青銅器種類豐富、製作精良、造型精美,在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少見。被普遍認為是在安陽殷墟、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商代重大考古發現,也突破了此前人們對南方地區青銅文化的認識,為了解長江以南青銅冶煉技術及社會風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物質依據。
這件青銅頭像為雙麵鑄造,造型誇張,人像眼部突出,鼻子高聳,還刻意描繪出上下兩排牙齒、尖耳。頭部上方長有兩隻長角,裝飾有雲雷紋,
兩角中間還有一孔,學界推測這件麵具可能用於祭祀。其形態為中原青銅器所未見,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反映出當時江西地區先民區別於中原的獨特風俗與文化。不隻是這件青銅頭像,此處遺跡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兵器,也反映出很強的地域特色。在器物形製之外,紋飾上也多虎、鹿等,與中原不同。新幹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遺物多被考古學者納入吳城文化的範疇,這處遺跡在當時可能屬於一個如今已經不為人所知的古國,屬於一個不同於漢族的族群。
但在地域特色之外,在此遺跡出土的青銅器中,也表現出很多與中原地區青銅器相同或類似的紋飾和器物形態,甚至還采用了與中原地區類似的製作工藝。這一現象的出現或是因為這些器物本身便來自中原,或是因為製作它們的工匠來自中原,也可能是源自當地工匠對中原器物的模仿。這些推測孰是孰非尚無定論,但是都能反映出,早在商代,此地的族群已經和中原之間存在文化交流。
反觀當時中原地區的遺存也可見南方地區的影響。在中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時,南方的製陶業則獲得了很大發展,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瓷也輸入中原,且被普遍發現。也正因為此,考古學者在推斷這一遺跡的年代時,不僅對比了中原地區的青銅器,也將這兩種陶器納入考量。兩地區的相互影響
恰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南北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文化與核心區域文化的緊密聯係。新幹大洋洲出土的器物還留有太多謎團等待我們解決,其所屬族群仍不明晰,隻能留待以後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館、新幹縣博物館:《新幹商代大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孫華:《商代長江中遊地區考古的新認識——讀<新幹商代大墓>》,《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