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高浮雕獸麵紋金帶扣
高浮雕獸麵紋金帶扣
帶扣長9.2—9.6厘米,寬7.6厘米,重157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2013年出土。帶扣屬於衣物腰帶兩端的必要連接件,這件帶扣整體為一正麵的獸麵,雙眼為球形,突出,鑲嵌藍色玻璃珠。方耳,高鼻,額頭的正中有一浮雕獸頭,口部由兩條小龍構成。帶扣的兩側鏤雕出龍獸相鬥的情境,首尾交錯,極富動態。
漢民族推崇溫軟的玉石,而遊牧民族則看重黃金。黃金質地較軟,易於分割,是適合頻繁流動遊牧生活的重要等價物,除了用於交換,遊牧民族也常將黃金打造成各種精美的飾品。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馬家塬墓地位於山梁間的低凹地帶,其間分布了數十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金、銀、銅和錯金銀鐵器及錫製車飾件,出土文物十分精美,令人矚目。考古學者根據墓地中心墓葬的形製、規格和出土器物判斷,該墓地可能是西戎的王族墓地,年代約為戰國晚期至秦初。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重要的神異動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的各類器物中有精彩的呈現。而猛獸相鬥則是草原文化中常見的圖像母題,這件帶扣上的圖像便充分體現了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彙與融合。這件帶扣上鑲嵌的藍色玻璃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例
證。玻璃的製作工藝起源於埃及,通過中東的遊牧民族逐漸向東傳播。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工匠就已經可以自己製作玻璃珠,而且形成了與西方鈣鈉玻璃有別的鉛鋇玻璃體係。該墓地出土的肉紅石髓珠等飾物也可體現出中外文化交往古已有之。
這些珍貴物品的主人被考古學者推測為西戎。“戎”可視為春秋戰國時期對非華夏部族的統稱,西戎最早可見於《詩經·小雅》:“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西戎與秦人雜居,深受秦人影響。馬家塬墓地中出土了一件刻有“鞅”字的繭形壺,這種器物常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及周邊的墓葬中,此墓地中繭形壺的出現,更體現出其與秦文化緊密關係。這支西戎部落恰好居住在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彙地帶,文化麵貌多元。我們不能忽視,在春秋戰國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的時代背景下,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活躍在曆史的舞台,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著民族交流、融合。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2]馬芳芳:《馬家塬墓地出土服飾及人體裝飾品複原研究》,《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3]郭物:《馬家塬墓地所見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內因》,《四川文物》2019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