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鏤空獸雕金帶鉤
鏤空獸雕金帶鉤
帶鉤長20厘米,寬7.2—7.6厘米,重228克,鑄造而成。鉤首呈龍首形,頸為三棱狀,肩部邊框內鏤空雕刻對稱的狼形圖案,狼呈倒立狀,頭向下,張嘴豎耳,前腿前伸,軀幹後部向上翻轉,尾斜伸卷曲。鉤身為長方形,有邊框,框內鏤空雕鑄對稱的虎噬大角羊圖案一組,虎側身,頭向左偏,兩耳直豎,嘴咬在羊頸,前左爪抓住羊前右足,前右爪和後左爪踩羊頭,左後腿向後蹬,尾向後翻卷,似淩空做撲殺狀;羊略向左側翻,頭向上翻卷,前右腿前伸,左腿屈於腹下,左後腿向上翻轉,右腿後蹬,呈被撲倒後的掙紮狀。邊框以及動物的軀幹上有三角形、卷雲形等不同的鏤空圖案,內鑲嵌肉紅石髓,填以朱砂。
帶鉤出土於甘肅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其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墓葬分布於緩坡地帶當中,總麵積3萬餘平方米。根據墓葬規模,可分為大型墓、中型墓、次中型墓、小型墓四類,墓地以大型六號墓葬為中心,其他中小型墓葬南北成排、呈半月形分布於六號墓的北部和東西兩側,為眾星捧月狀。該墓地是戰國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領和貴族的墓地,自2006年至2019年底,墓地共發現墓葬77座、祭祀坑3座、車跡68輛,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骨器
、陶器、綠鬆石、瑪瑙和玻璃器等1萬餘件,並入選“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有10輛精致豪華的二輪馬車,這些馬車的裝飾和車廂結構獨具特色,車輪及車廂側板均以金花、銀花、銅花、錯金鐵、瑪瑙、釉陶串珠、貝殼裝飾,車廂側板上還有銅大角羊、銀箔大角羊、金箔虎等動物飾件及包金銅泡裝飾。
“戎”是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北方少數部族的統稱,這些人群大多以遊牧為生,沒有固定的住所和文字。西戎世代與秦人雜居,被秦人征服,受其影響很深,同時也是促進亞歐大陸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人群。馬家塬墓地的出土物,融彙了中原與西戎兩種風格,反映了戰國晚期至秦代西戎文化的麵貌,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研究本時期西戎文化、秦戎關係、中西文化交流、古代車輿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帶鉤是中國古代日常衣著中的小件掛飾,常用以係於腰間固定衣物,即將鉤鈕嵌入革帶一端,使鉤體正麵向外,背麵正與腹部貼合,鉤首鉤掛革帶另一端的孔上或附置的環上。戰國到秦漢時期,帶鉤逐漸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成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識。馬家塬墓地出土的這件金帶鉤,發現於墓主腰部,很可能是實用物品,其裝飾的狼、虎噬羊等紋樣題材具有明顯的草原風格,但帶鉤
的文化內涵、製作工藝明顯來源於中原秦地,體現了西戎文化與秦文化的交融。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西戎遺珍: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2]閆虹如:《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出土裝飾品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3]高西省:《黃金、遊牧與彙聚:以天水馬家塬西戎金銀飾動物造型為例(下)》,《美成在久》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