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丁家閘5號墓壁畫(1 / 1)

二十八

丁家閘5號墓壁畫

丁家閘5號墓壁畫

這幅壁畫位於丁家閘5號墓的前室西壁,表現的是宴飲伎樂的場景,是該墓中繪製技法最精致的部分。畫麵中第一人為男樂伎,彈奏箜篌,後三人為女樂伎,分別撥彈琵琶、吹奏長簫和拍打腰鼓;樂隊下方還有兩位女伎,赤足,雙手作倒立狀。這些人物構圖擺脫了漢代墓室壁畫均勻並列的格式,對人物形象進行了細微的描繪,展示出人物的個性。畫麵色彩豐富,明暗、虛實、濃淡相互呼應,基本具備了繪畫六法的要求,反映了漢代簡樸畫風向兩晉精微畫風的轉變。

丁家閘5號墓位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丁家閘的戈壁灘上,1977年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有陶器、銅器、金片、石硯、錢幣等。這座墓葬由照壁、墓門、前室、過道、後室五部分組成,距地表12米,坐西朝東,墓道長33米,寬1.42米,墓室總長8.46米。前室長3.22米,寬2.32米,高3.36米,為方形覆鬥頂,有象征性的院落和台階,四壁和頂部都繪有壁畫,可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個部分,題材包括東王公、西王母、社樹、天馬、墓主人宴飲伎樂等。後室長3.32米,寬2.76米,高2.52米,為長方形券頂,後壁上繪有慶雲、奩盒、拂塵、弓箭、絹帛等。從出土器物和壁畫內容

來看,墓主人應具有較高的身份地位。

丁家閘5號墓地處河西地區,這一區域作為中西交往的咽喉要道,曆史文化悠久,也是多民族彙聚之地。自漢代開始實行移民實邊政策以來,大量外來的人群遷入河西地區。到魏晉十六國時期,由於中原地區戰亂,而河西地區位於偏遠之地,受中原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因此很多人口遷入這一區域定居。大量移民的到來,使當地的人群構成和社會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遷入的人群,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思想,使得河西成為保存中原文化傳統較好的地區。魏晉時期中原地區大多實行薄葬,但在河西地區,由於社會相對安定,厚葬習俗依然流行,丁家閘5號墓規模宏大,壁畫繪製精美,是當地世家大族喪葬習俗的反映。

丁家閘5號墓的墓室壁畫保存完整,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魏晉時期壁畫墓,被稱為“地下畫廊”“地下博物館”,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和美術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墓室壁畫的題材、繪畫技法和喪葬思想,明顯深受中原地區的影響,反映了中原文化對河西地區的深遠影響。此外,丁家閘5號墓的墓室壁畫,也與敦煌北朝壁畫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為探討敦煌壁畫的藝術淵源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

吳礽驤:《酒泉丁家閘五號墓壁畫內容考釋》,《敦煌學輯刊》1983年總第4輯。

[2]謝敏:《酒泉丁家閘墓室壁畫探析》,湖北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3]黃兆宏、張相鵬:《內遷與整合——魏晉時期入遷河西地區移民的曆史考察》,《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