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晉烏丸歸義侯”金印(1 / 1)

二十九

“晉烏丸歸義侯”金印

“晉烏丸歸義侯”金印

這枚金印高2.25厘米,底麵2.3厘米見方,現藏於內蒙古博物院。印呈扁方體,背麵有蹲式駝紐。1956年出土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的一處金銀器窖藏,位於拓跋力微部的核心區——盛樂古城不遠的位置,窖藏中的一麵金牌飾上刻有“猗金”三字,猗 是拓跋力微之子,也說明了該窖藏與拓跋鮮卑的深厚淵源。與之同出的還有“晉鮮卑歸義侯”金印和“晉鮮卑率善中郎將”銀印。窖藏中還出土了多種金飾,包括牌飾、耳飾、戒指等。

印章是一種表示鑒定和簽署的重要文具,我國的印章文化源遠流長,直至今日仍活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烏丸即為烏桓的別稱,和林格爾漢墓的壁畫已經反映出東漢王朝對烏桓的管轄。隻是到了東漢末年,由於中原陷入戰亂,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首領趁亂稱王,統一諸部。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桓,烏桓歸降者甚眾,並遷移部分烏桓人入中原。此後烏桓又聯合鮮卑反叛,再次被中央政府打敗,烏桓的實力被大量削弱,逐漸依附於鮮卑,並與之融合。自魏晉以後,烏桓與多民族雜居,民族成份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這一窖藏中出土了一枚象征烏桓首領地位的金印,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一處

屬於早期拓跋鮮卑的遺跡,學界對該窖藏出土了不同族屬、不同品秩印章的現象開展了諸多討論。從現存的兩晉時期中央政府賜給邊疆民族的官印來看,賜銅印較為普遍,而金印較少,據學者推測,該窖藏中的金印可能是由西晉末年的邊疆大吏擅自賞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這三枚金印可能分屬三個主人。雖然窖藏出現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其仍可證明當時鮮卑與烏桓的緊密聯係。這一窖藏中出土的金飾仍以狼、狐、馬等動物圖案為主要裝飾,體現出當時的拓跋鮮卑仍以草原遊牧為主。從對盛樂古城開展的考古發掘來看,當時的城邑規模較小,拓跋鮮卑的農耕經濟比重在上升,出現了定居的趨勢。一直到北魏初年,拓跋珪才開始離散部落,促使鮮卑走向農耕化。從都盛樂城再到遷都平城,拓跋鮮卑最終在南北朝的混亂局麵中一統北方。而烏桓則遊走在多個民族之間,形成了所謂“雜胡”,《魏書》中提到“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最終在夾縫中消失於曆史長河。

參考文獻

[1]李逸友:《內蒙古出土古代官印的新資料》,《文物》1961年第9期。

[2]張景明:《內蒙古涼城縣小壩子灘金銀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

[3]郭碩:《拓跋氏與魏晉政權的早期關係——兼論拓跋早期民族交

往史料的辨析問題》,《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