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霍承嗣墓壁畫
霍承嗣墓壁畫(摹本)
壁畫位於霍承嗣墓的墓室西壁下方,被稱為《夷漢部曲圖》。畫麵中有四層人物,最上一層為手執曲柄長刀、穿著短褂長袴與靴子的男子,共計13人;其下兩層為披氈、赤足、束發的人物,氈為灰褐色、黃色、黑色或紅色,共計27人;最下一層為騎馬武士,現留存有4人。這些人物形象由漢族和當地少數民族組成,很可能是霍承嗣生前的“部曲”,即豪門大族的私人軍隊,帶有人身依附性質。這些人物形象,也與《華陽國誌·南中誌》中“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襲官……以漸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的記載相一致。
霍承嗣墓1963年發現於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西北後海子中寨,墓葬坐北朝南,墓室外有高大的封土堆,南北進深3.05米,東西寬2.8米,高約2.6米,南麵有石門兩扇,門外左右各有一個小龕。該墓是雲南首次發現的古代壁畫墓,墓葬用石條砌築,墓室平麵為正方形,頂為覆鬥形,墓頂和墓室表麵抹有石灰,四壁繪有豐富的彩色壁畫,並有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題記。墓室壁畫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用帶形圖案分隔,上部多為神話題材,下部多為現實生活,這些壁畫的畫風古樸,構圖、比例較簡化,應為當地民間工匠製作。
霍承嗣家
族屬於當時的“南中大姓”,即漢晉時期在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廣西西部落戶定居的漢人豪強。“南中大姓”主要是漢武帝平定西南夷、設置郡縣以來,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漢人後裔,由於這些區域當地民族眾多,地理環境惡劣,這些漢族移民隻能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聚集生活在一起,從而形成“大姓”。到東漢晚期,這些“大姓”逐漸成為南中地區的主導力量,代表性的有爨、孟、李、董、毛、呂等,他們擁有私人武裝和地盤,與當地民族首領進行聯姻。諸葛亮南征以後,采取籠絡大姓的方法,因此南中大姓與朝廷之間的關係比較穩定,其勢力也不斷發展。
霍承嗣墓雖然有一些地方特色,但其形製、圖像布局與題材,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壁畫墓基本上保持了一致。霍承嗣墓的壁畫,反映了東晉時期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表明中原文化對邊遠地區的影響,但其本身也受到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都體現出一種融合的發展趨勢。這幅《夷漢部曲圖》,是當時南中大姓生活的真實反映,其中披氈、赤足、束發的人物形象,與現在涼山彝族的“察爾瓦”“頭梳”“天菩薩”等形象類似,是研究民族文化史的重要材料,而“夷”“漢”同為當地大姓的部曲,也是當時民族融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雲南省文物工作隊:《雲南省昭通後海子東晉壁畫墓清理簡報》,《文物》1963年第12期。
[2]胡振東:《昭通東晉壁畫墓墓主考》,《思想戰線》1980年第4期。
[3]楊雪吟:《從霍墓壁畫漢晉時期滇東北社會與民俗》,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4]李明:《雲南昭通後海子東晉霍承嗣墓葬藝術研究》,《四川文物》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