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
碑身為角礫凝灰岩粗鑿而成,方柱形,高6.39米,幅寬不等,底部寬1.34—1.97米,頂部寬1—1.60米,第三麵最寬處達2米。四麵環刻漢字,隸書。自右至左豎刻,共44行,滿行41字,共l775字,東南麵為第一麵。此碑係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為其父親十九代王好太王所立。碑文涉及高句麗建國傳說,好太王功績及當時東北、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倭人之間的關係,為中外學者所珍視。1961年,該碑連同洞溝古墓群一起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句麗政權的曆史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扶餘人朱蒙在玄菟郡境內建立,初期建都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後遷都至今吉林省集安市,之後又遷都於今朝鮮平壤。國力最盛時,可謂稱雄於朝鮮半島,多次擊敗同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和百濟政權,向西則跨過遼水,直到唐朝多次大敗高句麗與百濟,高句麗滅亡。高句麗存國數百年,也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產,在我國東北的鴨綠江邊與朝鮮的漢江流域均保存有數量眾多的高句麗墓葬。2004年,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由第二十代
王長壽王為其父所立。這塊石碑由一整塊天然石柱雕琢而成,目前仍可辨認出1000餘字。碑文首先介紹了高句麗建國神話,以及前三王的世係傳承,介紹了好太王在位時安定的統治局麵。之後介紹了征討遼東、新羅等地的赫赫戰績。最後則介紹了好太王陵守墓煙戶的來源與數量。記載了東北亞古代國家關係的重要史實,且部分內容為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史書所未載。自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此碑被發現,便吸引了多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好太王陵由大量石條、石塊構築,呈截尖方錐式階壇形,四邊由巨石倚護。因為好太王碑的發現,該墓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可以確定年代和墓主身份的墓葬。墓裏還出土了多件文字磚和蓮花瓦當。墓葬雖然表現出濃厚的高句麗特色,但是墓碑和碑記內容都體現出中原文化對高句麗的影響。
高句麗本就誕生於漢王朝的領土之中,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在東漢末年之後,也與先後割據東北的公孫氏政權和後來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多次交鋒,始終與中原文化保持交流。平壤的一處高句麗墓葬,墓主名冬壽,其原是一位前燕將領,而後奔逃至高句麗。同樣位於平壤的德興裏壁畫墓則與漢代墓葬中的壁畫在主題和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而後中原進入南北朝時期,高句麗仍然
與南北方政權有諸多交流,雙方頻繁互遣使者,且在墓葬文化上仍有相同之處。高句麗亡國後,其中也有部分民眾融入漢族。高句麗存國期間深刻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東北亞的局勢,卻也同時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對我國東北少數民族的形成有所鋪墊。
參考文獻
[1]耿鐵華:《好太王碑與東北亞古代國家關係》,《東北史地》2015年第4期。
[2]耿鐵華:《高句麗曆史與文化研究百年綜述》,《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