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正攝影像圖
統萬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為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
自公元304年劉淵及李雄各自建立漢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為止,其間100餘年間相繼出現了由主要為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個政權,北魏史學家崔鴻曾著《十六國春秋》記錄此段史事。這一動蕩時期加速了不同地區與民族間人群的流動,碰撞與衝突之下也促成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北方民族長期逐水草而居,但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也開始興修固定的都城。《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提到赫連勃勃“乃赦其境內,改元為鳳翔。以叱幹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城池建造極其堅固。
考古工作者根據地層堆積和周邊征集的相關文物,又結合曆史文獻,基本確定了位於無定河邊的“白城則(子)”便是統萬城。經過考古發掘發現,統萬城遺址主要由西城、東城及外郭城構成,均為長方形。東西兩城並列,坐東北麵西南。其中永安台位於西城南部中央,是城內的製高點。2012年,考古工作者對東城中部偏北地麵隆起的部分進
行了考古鑽探,發現了一組大型夯土建築遺址,應是東城的主體建築之一。馬麵是古代城牆防禦體係的組成部分,統萬城的馬麵保存較為完好,其中西城南垣外的九座最為壯觀,自基礎向上高達12米。
公元428年,赫連勃勃死後,統萬城陷於北魏,此後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由於與西夏關係緊張,宋太宗最終決定毀城,將城內居民別遷他地。在統萬城建城之初,該地遍布沼澤,考古工作者在對城址進行清理時也發現,該城建立在生土層上,建城之後才出現了生態變化。《新唐書》中便已經提到統萬城周邊的風沙問題,說明在唐代氣候就已經較為惡劣,最終統萬城被風沙掩埋。一直到清朝道光年間,統萬城才重新被榆林府懷遠縣知縣重新發現。
統萬城曆經1600餘年,至今仍然矗立,該遺址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地處農牧交界地帶,是農牧文化交融的曆史見證。這座城池也是匈奴民族留下的唯一古城,承載著匈奴民族的古老文化。在十六國時期,統萬城地區交通較為通暢,北上可進入蒙古草原,向東可到北魏首都平城,向西可抵河西走廊,向南可至長安。南來北往的多民族人群彙聚於此,我國北方地區活動的民族在統萬城周邊基本都可以找到他們活動的蹤跡。矗立千年的統萬城遺址
曆經歲月風沙,更見證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參考文獻
[1]吳洪琳:《十六國北朝時期統萬城附近活動的民族》,《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4輯。
[2]邢福來:《流沙半掩赫連城:統萬城考古紀實》,《大眾考古》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