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蟬紋金 冠飾

蟬紋金璫冠飾

冠飾長5.2厘米,寬4.9厘米,現藏於首都博物館,出土於北京順義臨河村北朝墓葬中。該金璫頂部起尖,圓肩,底平,呈佛龕狀,中間飾鏤空蟬紋,蟬首兩側各有一花枝,周身用細小金粟粒焊接而成。

金璫是武冠的冠前飾物,璫麵常附蟬紋為飾,又另飾貂尾,合稱“金貂”“貂璫”或“貂蟬”。這種金璫與武冠原屬胡服。《續漢書·輿服誌》記載:“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晉書·輿服誌》也記載:“武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趙惠文王所造,因以為名。亦雲:惠者,蟪也,其冠文輕細如蟬翼,故名惠文……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鐺,附蟬為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或以為北土多寒,胡人常以貂皮溫額,後世效此,遂以附冠。”

這種金璫在兩晉十六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中多有出土,這些金璫中鏤雕蟬紋、人物或神獸紋。最早公布的金璫實物是1965年從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發掘出土的3件金飾,其中2件上有鏤空蟬紋,另1件

壓印人物紋。此後,金璫在北京、江蘇、山東、湖北和甘肅等多地的晉墓中又有發現。金璫作為輿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製有製度上的嚴格規定,紋飾與形狀的不同應是等級不同的反映。兩晉十六國時期“采秦漢之舊儀”,其中便包括金璫的使用,但與漢代相比,已有更為嚴格等級分類和製度化約束。東漢及其以後的金璫以蟬紋為主體紋飾,所以史籍中有時作“蟬璫”。蟬璫的含義,《晉書·輿服誌》又載:“應劭《漢官》雲:‘說者以為金取剛強,百煉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柔縟。’又以蟬取清高飲露而不食,貂則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金則貴其寶瑩,於義亦有所取。”

秦漢至宋明時期,蟬是重臣的冠上飾物。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冠飾是最重要的飾物,以此標明身份和地位。蟬為冠飾始於秦漢時期,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關。在漢代,侍中、中常侍作為皇帝近臣都要加璫飾蟬以為標誌,這種形製在魏晉南北朝相襲下來。金璫、金蟬與貂尾皆屬於貴重之物,它們加飾於宦官近臣的冠上是一種榮譽的象征,表示了帝王對他們的恩寵,也是和其他官員區別的一種標誌。南北朝後期,冠蟬的使用對象受到嚴格的限製,北周宣帝曾命所有侍臣去除附蟬,以彰顯其至高無上的皇權地位。隋唐時

期冠蟬製度較前代更加具體、規範,對宋、元、明幾代冠蟬製度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吳愛琴:《古代冠蟬考釋》,《中原文物》2013年第2期。

[2]韋正:《金璫與步搖——漢晉命婦冠飾試探》,《文物》2013年第5期。

[3]朱超龍、徐國棟:《戰國至漢晉時期的金璫》,《北方文物》2021年第2期。

[4]劉川渤:《試論中國古代冠蟬的演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