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作功德而建。賓陽中洞造像完整,構圖精美,紋飾多變,被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最具代表性的漢化典型洞窟,它在中國佛教發展史和美術發展史上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龍門石窟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一起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石窟所處龍門峽穀中有伊水穿過,龍門古稱“闕塞”,在戰國時代便是重要戰場,至北魏時期,此地仍是重要關口。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孝文帝深受漢文化影響,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將北魏都城由平城遷至洛陽,以求更好地控製南部疆域,進一步南伐。根據石窟題刻記載,龍門石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為古陽洞,其開鑿緣於孝文帝為祖母文明太後追福,窟內集中了大量北魏皇室成員的造像及題刻,其中的造像形態仍與平城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有諸多相似之處。
賓陽洞較之古陽洞則體現出更多漢化色彩。孝文帝在遷洛數載後即英年早逝,其子宣武帝為父母作功德而修建了賓陽洞,又可細分為南、中、北三洞,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最具有漢化代表性的石窟。賓陽中洞在其中最為著名,完成於正光四
年(公元523年)。該窟的設計和規劃非常具有整體性,窟楣處刻繪浮雕火焰紋,中間刻獸頭,門拱兩端為首尾相顧的雙龍。窟口的兩側分別雕有仿木結構的屋形龕,這是一種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特有的龕形。洞窟門的兩側刻有頭戴寶冠的力士,但是其形象已近似中國傳統的門神。洞窟的正壁雕鑿有以釋迦為中心的五尊雕像,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內還雕刻有維摩詰與文殊辯論圖,以及著名的已經被盜往美國的帝後禮佛圖。主尊釋迦牟尼佛通高8.4米,內著僧祇支,外披雙領下垂式大衣,下身著長裙,胸前佩有較寬的腰帶結,衣著已完全漢化,這種衣著明顯受到當時中原及南朝士大夫服飾的影響,即所謂的“褒衣博帶”式。但是佛像的頭部仍為旋渦狀發型,頭頂為球狀高肉髻,仍有太和造像遺風。佛像的臉部較長,眉毛呈半弧形,麵露微笑,體現出與雲岡石窟不同的造型美感,更富中原地區的審美趣味。這尊雕像體現出鮮卑在漢化過程中,兩種民族文化交織碰撞的特點。
以賓陽中洞為代表的龍門石窟北魏造像體現出了外來文化、鮮卑文化及中原文化三方的影響,也體現出北魏石窟造像向漢化的徹底轉變,形成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審美麵貌。
出於政權發展階段的種種考量,北魏先後遷都兩次,其間與
漢文化逐步融合,這一融合趨勢體現於姓氏、衣著和社會風俗等種種方麵,也折射於宗教美術。遷洛後的北魏造像藝術愈加模仿“魏晉風度”,這一樣式也深刻影響了此後隋唐石窟造像的發展。
參考文獻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係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東京:平凡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