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黃釉扁壺
黃釉扁壺
該壺為陶器,通高20.5厘米,寬16.5厘米,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扁壺為白色胎質,通體施黃釉,呈扁圓的杏核狀,上窄下寬,形如皮囊,敞口短頸,兩肩各有一穿孔。壺身兩麵似為同模印出的“胡騰舞”圖案,圖案中的樂舞者的形貌、著裝均為胡人形象。這件黃釉扁壺整體釉色瑩潤,畫麵繁簡得當,構圖疏密有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黃釉扁壺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洪河屯村的北齊範粹墓,其所在地離北齊都城鄴城不遠,墓葬為一座坐北向南的土洞墓,於1971年清理,當時墓頂已經坍塌,墓室內部原來可能有彩繪,墓主範粹是北齊驃騎大將軍,下葬年代為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北齊建國於公元550年,北魏滅亡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齊開國君主文宣帝高洋是東魏權臣高歡的次子,高氏一族雖是漢人,但卻深受鮮卑影響,其主要的政治倚靠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鎮守代北的六鎮軍民。孝文帝倡導漢文化,但也激化了與這些鮮卑舊勢力的矛盾。北齊統治者為了安撫支持自己的政治勢力,雖然擁有漢族血脈,但卻自認為鮮卑人,而且采取了很多抵製華夏化的措施。
該墓出土了70餘件陶瓷器,其中有4件形製相同的模製黃釉扁壺。壺身扁圓,上窄下寬,高20厘米,
肩部兩側各有一孔供穿帶,壺身遍施黃釉,頸部飾有連珠紋。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壺身上描繪的兩幅樂舞場景。壺身刻畫著五人一組的樂舞場景,中央一人在蓮座上起舞,左手下垂、右手前伸,回首跳躍。左側有一髭須者吹笛,另有一人側身麵向舞者,雙手似乎在打拍子。右側有一人彈奏琵琶,另有一人麵向舞者擊鈸。這五人均深目高鼻,著緊袖胡服,外貌與衣著均與中原漢人相異。很多學者認為這便是西域“胡騰舞”的寫照,唐人劉言史有詩句:“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四座無言皆瞪目,橫笛琵琶遍頭促。”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戰亂頻仍,但是民族和地區間的交往也頗為深入,各族的樂舞藝術異彩紛呈,這一時期的墓葬遺物和石窟造像等都有很多反映不同風格的樂舞場景。
扁壺是一種攜帶酒水的容器,陶瓷器種類繁多,但陶瓷扁壺發現較少,因尺寸較小、器身扁平易於隨身攜帶,較受遊牧民族的歡迎。袁勝文根據造型和紋飾變化,將我國古代的陶瓷扁壺分為六期,其中第二期為北齊至隋。北朝時期,大量西域胡人遷居到我國北方,瓷器的種類與樣式也受到西域民族文化的影響,與西方的同類型金屬器有很大關聯,扁壺也因此帶有胡風色彩,流行紋飾有樂舞、對鳳、馴獅、連珠紋等。到了唐代,扁壺的紋飾
又吸納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因素,有中原化的傾向。
北齊僅存國27年,卻對當時乃至隋唐的社會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而統治者雖曾出手阻擋華夏化進程,但終究未能阻擋曆史潮流,就如同曾深受西域胡風影響的扁壺最終也增添了華夏風韻,民族融合終是曆史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博物館:《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1期。
[2]王克芬:《薈萃交流、異彩紛呈——論魏晉南北朝文化·樂舞》,《文藝研究》1998年第5期。
[3]崔敏俠:《略談扁壺》,《文博》2006年第1期。
[4]馮恩學:《胡風扁壺的時代風格》,《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5]袁勝文:《陶瓷扁壺的源流》,《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10期。
[6]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胡旋舞、胡騰舞》,《音樂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