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獨孤信多麵體煤精組印(1 / 1)

三十七

獨孤信多麵體煤精組印

獨孤信多麵體煤精組印

這枚印章製作十分精巧,總共有八條棱和26個麵,印麵的形狀有正方形、三角形,印章通高4.5厘米,寬4.35厘米,重75.7克,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印章由煤精製作,煤精又被稱作“煤玉”,常被製作為工藝品。印章上的文字均為陽文楷書,其中很多字的寫法與後世相比不甚規範,恰恰反映出南北朝時期文字書寫演變的曆史背景。印文中出現了印章主人的名字獨孤信,還有多個官職名稱,如大司馬、大都督、刺史等。

1981年的秋天,兩位陝西省旬陽市中學的初中生在當地的河灘上意外發現了這枚印章。這枚印章後被交給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保管,最終由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現為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獨孤信在《周書》中有傳,原名獨孤如願,其先祖最早出自匈奴,但生於北魏鮮卑貴族,在北魏末年投奔爾朱榮。北魏滅亡後,投奔西魏權臣宇文泰,因善於帶兵又長於治理地方,被宇文泰賜名“信”,封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宇文泰死後其子宇文覺承襲其爵位,後成為北周的開國君主,但當時的朝政由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把持。獨孤信與其他官員密謀鏟除宇文護,卻被宇文護發現,最終被逼自盡。

這枚印章的印文恰好反映出獨孤信的位高權重,而

且不同印文也體現了印章有行文、上書和書信等不同用途。這是目前發現的出土印章中印文最多的一枚,而且功能多樣,它也是在現存印章實物中較為少見的。這枚印章流散到旬陽的原因還不甚清楚。

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收藏了一件《獨孤信墓誌》,出土於1953年,獨孤信墓位於陝西鹹陽底張灣,獨孤信墓誌出土時誌蓋已闕,誌文也很簡略,這可能與其獲罪而死有關。

獨孤信共有七個女兒,一女嫁給北周明帝宇文毓為皇後,一女嫁給原為北周權臣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為皇後,還有一女嫁給了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可見其頗有識人之明。獨孤信在死後被北周朝廷追諡為“戾”,卻在隋代被隋文帝追贈太師、上柱國等稱號,諡號“景”,在唐代又被追封。

獨孤信其人生平生動展現出南北朝隋唐之際多民族間的交往,雙方為鞏固政治同盟等需要互結姻親。而在這時由於多民族頻繁互動,人們也普遍不將民族差異看得很重,或許這樣的心態更激發了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

參考文獻

[1]旬陽縣博物館:《旬陽出土的獨孤信多麵體煤精組印》,《文博》1985年第2期。

[2]於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獨孤信墓誌>(北周刻石)》,《書畫世界》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