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六屏式鑒戒圖

六屏式鑒戒圖

這是一幅將倫理說教融於書畫的六屏式墓室壁畫,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是唐朝時期新疆受到中原文化熏陶,盛行儒家思想,認同中華文化的有力見證。畫麵中用深紅色的闊筆分隔出六個屏框,每屏都繪有圖案,或人或物。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南的阿斯塔那墓地,有一座編號為72TAM216的墓葬,發掘於1972年,該墓中出土了數件文書,其中有明確紀年文書中年代最晚的為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在墓室的後壁繪有連續六幅仿屏風畫,保存良好,色彩豔麗。每幅仿屏風均有邊框,高140厘米,寬71厘米。左起第一幅和最後一幅繪有器物,中間四幅繪人物,且人物身上有榜題框,左起分別為“玉人”(玉字第一劃脫落)、“金人”和“石人”,最後一幅人物圖雖有榜題框,但未寫內容。六幅圖中還有更大的方框,應是用來填寫內容說明的,但都是空白。

這些圖像看上去有些抽象難懂,而且是首次發現,但這卻並未難住考古學家,考古學者張勳燎借助曆史文獻為我們解開了屏風畫上的秘密。

左起第一幅圖上畫了一個形狀像鍾一樣大口小底的容器,中部橫置轉軸,軸的兩端固定在器架的兩個立柱上,容器騰空可以上下轉動,器身微微傾斜。張勳燎

發現這一器物應是《新唐書》中提到的唐宗室李皋自行製作的“欹器”,欹器中可以盛水,隻有水的容量剛好,才不會從欹器中灑出。欹器在文獻中的蹤跡可追溯到成書於戰國的《荀子》,此後曆代文獻均有提及,尤以唐代為多。這是一種放在統治者座位旁邊的宥坐之器,有警示的含義。

第二幅圖中人物端坐神態恭敬,雙手作拱揖狀,張勳燎結合文獻和其周圍的圖像推測,這反映的是“周陛玉人”的典故,也是勸諫統治者崇尚簡樸,不可縱情享樂。

第三幅圖所繪人物口被長帕緊緊圍住,榜題框的位置也不同於其他三者繪於身前,而是在人物背上。張勳燎認為這是表現《說苑》中記載的“三緘其口而銘其背”的“金人”,這個故事也常見於曆代古籍,到唐代尤其普遍,也是統治者用來提醒自己要謹小慎微處世的象征。

第四幅繪一人跽坐,作與人辯論狀,張勳燎認為這表現的是“張口石人”,反映的是刑名法術家的思想,恰是反駁“金人”所代表的主張,提倡多說多做。

第五幅圖沒有榜題也沒有特殊標誌,隻能存疑。

第六幅圖繪的是生芻素絲撲滿,生芻為新割的青草,告誡人們要則選擇賢良的君主侍奉,素絲則意在告誡人“勿以善小而不為”,撲滿類似於現在的儲錢罐,其含義是告訴人們不要隻知一味聚斂錢財。

唐代前期

的君主多居安思危,善於總結曆史教訓,在這一時期講述曆代鑒戒故事的書籍特別多,這座墓葬中的圖像反映的皆是我國先秦兩漢以來產生的“列聖鑒戒”故事,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再次證明了新疆很早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曆史係:《吐魯番出土文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2]張勳燎:《吐魯番阿斯塔那216號唐墓壁畫考釋》,載《中國曆史考古學論文集(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