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懷聖寺
懷聖寺
在廣東省廣州市坐落著一座始建於唐代的清真寺——懷聖寺,是我國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其與揚州仙鶴寺、泉州聖友寺、杭州鳳凰寺並稱為沿海四大清真古寺。
懷聖寺位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坐北朝南,總體呈長方形。經三道門便至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築看月樓。現在的看月樓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外觀為紅牆碧瓦,牆體為紅砂岩,開有四道拱門。看月樓向北為禮拜殿,其與看月樓和三麵廊廡組成了該寺最大的天井。禮拜殿的梁下刻有“民國廿四年歲次乙亥三月廿一日年末第三次重建”,其經多次複建,現為鋼筋混凝土桁架的仿古建築,僅存故址。作為懷聖寺的中心,禮拜殿的使用功能最為重要,建築體量最大,可同時容納300人做禮拜。寺中還有一處重要建築,但沒有位於中軸線,即寺院西南角的光塔。這座光塔為阿拉伯風格,與中國傳統的佛塔樣式有很大區別。光塔樣式獨特,為純白的圓筒形,由石築成,在國內僅此一處。
有關懷聖寺的具體始建年代,學界還有頗多討論,伊斯蘭教傳入我國約在唐代,最早關於懷聖寺建造年代的文獻是南宋人方信孺寫作的《南海百詠》,其中較為細致地描繪了懷聖寺光塔:“‘番塔’,始於唐時,曰‘懷聖塔’,輪囷直上,凡六百十五丈,絕無
等級,其穎標一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絕頂,叫佛號,以祈風信,下有禮拜堂。”鄧其生綜合曆代文獻認為其始建年代不會早於唐貞觀以前,也不會晚於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而建於唐天寶年間。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域外宗教,其傳入與海上絲綢之路聯係緊密,尤其受到唐宋之際進入廣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影響。由於前來廣州經商的穆斯林數量較多,為了更好地管理他們的各類活動,當地政府專辟“蕃坊”,唐代阿拉伯商人蘇來曼提道:“其處有回教牧師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賈既多聚廣府,中國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風俗,治理回民。”在朱彧的《萍州可談》中也提到此事。這些外來蕃客有一部分逐漸適應了廣州的生活,就留在此處,且與當地人通婚,甚至參與科舉,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這群人構成了廣州回族先民的一部分。南宋人嶽珂的《桯史》中詳細描述了南宋時期廣州蕃坊內蒲姓家族的生活,而懷聖寺就大約位於蕃坊的中心。
雖然唐宋時期的廣州曾聚集了一大批穆斯林及後裔,但是經過遷徙與融合,到元末明初時已人口不多,如今的廣州回族人的祖先多是明代中葉以後,從我國的西北、東北等地陸續遷入的,大多是隨軍的軍
士和工匠,這些回族同胞抵達廣州之後也多居住在唐宋時的蕃坊附近。
懷聖寺雖經多次複建,其與曆史原貌大約已有較大差別,但是卻始終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也見證了數代回族人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漫漫長路。
參考文獻
[1]陳從周、路秉傑:《廣州懷聖寺》,《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1期。
[2]鄧其生:《廣州懷聖寺的建造年代考釋》,《廣州研究》1985年第6期。
[3]馬建釗:《廣州回族社區的形成與變遷》,《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4]張廣林、馬丹:《“海上絲綢之路”與沿海四大清真古寺》,《中國宗教》2015年第9期。
[5]吳瓊、陳昌勇:《廣州懷聖寺風貌研究》,《建築與文化》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