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拓片
該碑在明代已有著錄,後湮沒土中,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雲南省曲靖市北石城遺址出土,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移至城內保存,現存於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碑亭內,與爨寶子碑並列,又名“石城碑”“石城會盟碑”,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立於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相當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保存完好,碑高1.25米,寬0.58米。碑文用漢字書寫,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正文,11行,每行8—13字;下部分為職官題名,8行,每行5—15字。碑額上刻有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喻懷信題記,記載了此碑的出土和遷移過程。
全碑字體為行楷,敦厚遒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碑文行款較為特殊,正文直行,從左至右,與彝文等少數民族碑刻一致,體現出其民族特色,而題名順序又從右至左。碑文中多異體字和別體字,語句費解,但主要內容可以識讀。碑文記述了大理國國王段氏聯合烏蠻三十七部征服滇東的一些部落後,在石城(今曲靖市)會盟立誓,並頒賜職賞。
南詔滅亡後,先後出現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三個短暫的政權,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一路向西攻克都城,建立大理國。大理國延續300多年,全國尊崇佛教,有多位君主出家為僧。公元1095年,大理國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為“大中”,次年高升泰死後,政權重新歸於段氏,但高氏仍一直把持政權。公元1254年,大理國被蒙古國所滅。
滇東三十七部,又稱“東方黑爨三十七蠻部”“烏蠻三十七部落”,據《元史·地理誌》記載,主要分布於滇南、滇東及貴州的普定、普安,四川的越西、西昌、會理。“烏蠻”“白蠻”均為南詔、大理國境內的主體民族,南詔王室為“烏蠻”族屬,而其後的大理國是由“白蠻”段氏建立的政權,烏蠻三十七部是南詔後期所倚重的政治力量,大理國時既是部落名稱,又是一種地方組織,在大理國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理國前期,烏蠻各部與段氏政權關係友好,段思平建立大理國時,“東方三十七部”是其主要依靠的力量,此後段素順、段廉義時,烏蠻三十七部又多次參與協助平定叛亂的活動。但到大理國後期,高氏控製了實權,與烏蠻各部的關係逐漸走向分離,三十七部不斷反叛,直到元朝時才將其完全納入大一統的範圍。
碑文中所記載的“布燮”“禮樂爽”“督爽”等官職,是探討大理國職官製度的重要依據。該碑記
錄的會盟事件,在史籍文獻中沒有記載,是研究大理國政治結構、民族關係的重要實物材料,見證了雲南曆史上各少數民族團結友好的關係,也是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原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李家瑞:《大理國與三十七部會盟碑》,《考古》1962年第6期。
[2]孫太初:《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文物》1982年第11期。
[3]周祜:《大理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考說》,《大理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