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回鶻王禮佛供養像(1 / 1)

五十四

回鶻王禮佛供養像

回鶻王禮佛供養像

敦煌莫高窟第409窟是敦煌晚期的代表性石窟之一,該窟開鑿於五代時期,沙州回鶻時期和清代重修過。該洞窟東壁門兩側繪製有供養人像,北側為兩身王妃,南側為回鶻王禮佛供養像,這些壁畫為沙州回鶻時期繪製。窟內壁畫整體以藍(綠)色為背景,而崇尚藍(綠)色是回鶻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在王者像北側有兩行模糊不清的回鶻文榜題。

很多學者從人物形象、衣冠服飾及儀衛製度方麵,認為該王者應為回鶻可汗。回鶻可汗麵相渾圓,臉頰肥碩,眼睛為柳葉形,鼻子高隆,嘴部較小,頭戴蓮瓣形高冠,頦下用綬帶係一個結,身著圓領窄袖團龍紋長袍,腰間束帶,帶上配有解結錐、短刀、荷包等,腳穿白色氈靴,站於地毯上,手持長柄香爐,作禮佛狀。在王者像前下方,還繪有一位少年,衣冠服飾與可汗相同,隻是長袍上沒有圖案,可能為可汗之子。可汗身後有八位侍從儀衛,身材遠小於可汗,均頭戴扇形氈帽,兩側用紅色絲帶係於下頜,麵形渾圓,柳形眼,八字胡須,身穿圓領窄袖花衫,腰間束帶,腳穿白色氈靴,手持骨朵、傘蓋、扇、弓箭、劍等,聲勢浩大。

“回鶻”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

。回鶻一度作為突厥汗國的臣屬,後不斷發展壯大起來,建立回鶻政權。公元743年,回紇汗國滅掉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公元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公元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其餘分三支西遷,形成高昌回鶻(西州回鶻)、蔥嶺西回鶻、河西回鶻(甘州回鶻)。

歸義軍是唐代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至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在沙州建立的地方政權,最初由張議潮起兵推翻吐蕃對沙州的統治而建立,即張氏歸義軍。後來曹議金取代張氏,建立曹氏歸義軍,並向四方朝貢,但之後又被沙州回鶻所取代。“沙州回鶻”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森安孝夫提出,認為11世紀初或12世紀前半葉的沙州回鶻集團應來自西州地區,在實力壯大後控製了曹氏歸義軍政權,並最終統治了沙州。

敦煌所在的沙州,很早便是漢文化濃厚的地區。莫高窟第409窟壁畫中,可汗所戴頭冠、身著長袍、足蹬長靴,衣紋多用團窠圖案,這些與新疆吐魯番柏孜克裏克石窟中的高昌回鶻可汗形象很相似,說明其保持了很多回鶻文化特征。但沙州回鶻長期與漢人雜居,也受到漢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汗長袍上的團龍紋樣,身後的儀衛侍從及其手中持物,都是仿照中原王朝最高等級的禮儀製度

,這表明沙州回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是遊牧文明與中原文明融合的例證。

參考文獻

[1]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第10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2]楊富學:《回鶻與敦煌》,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3]劉人銘:《莫高窟第409窟回鶻可汗可敦供養畫像闡釋——以漢文化因素探析為中心》,《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4]楊富學:《莫高窟第409窟的營建時代與民族屬性——兼評西夏說與西州回鶻說》,《美術大觀》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