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
藏文注音西夏文佛經
藏文注音西夏文佛經(殘頁)
這些殘頁發現於黑水城遺址,紙張大小不一,紙上每個西夏文字旁都以藏文注音,這應該是為了方便吐蕃僧眾學習西夏文佛經,可見當時黑水城地區生活著不少吐蕃人。蘇聯西夏學家聶曆山對這類藏文注音的西夏文佛經進行過專門整理和研究,以此來構擬西夏文的字音。這種以拚音文字注音的佛經,反映了西夏文化的多民族特點,是研究西夏語音的珍貴資料。
黑水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西夏時為黑水城,元代為亦集乃路。1908—1909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發現8000多件文獻,但全部被其掠奪帶走,現存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1914年,英國人斯坦因也聞訊來到黑水城,帶走了4000多件文書,現存倫敦大英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對黑水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與發掘,共發現5000多件文獻。黑水城文書時代從宋延續至西夏、金、元諸王朝,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黑水城文書是20世紀繼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第三次重大的古代文獻發現。從清朝末年開始,隨著西夏考古的不斷發現,對其研究形成了非常熱門的西夏學。
西夏是由黨項人建立的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因其
位於宋朝的西部,史稱西夏,首都興慶府(後改名中興府,即今銀川市),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其後曆經十代君主,最終於西夏保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除黨項族外,西夏境內還有漢人、回鶻、吐蕃等民族,西夏文化深受漢文化及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夏景宗時派野利仁榮仿照漢字結構創立西夏文,並下令通行。西夏建國前後,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前期佛教主要受宋朝和回鶻的影響,中後期藏傳佛教在西夏境內迅速傳播和發展,吐蕃僧人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黑水城出土藏文文獻較多,也說明了這一點。
西夏崇尚佛教,地處邊陲的黑水城也不例外,黑水城作為黑水鎮燕監軍司所在地,具有絲綢之路驛站的性質,吸引了大量吐蕃、回鶻、宋、遼、金等地佛教徒,該地區發現有大量佛寺遺址,城內外佛塔有20多座。黑水城出土公文、契約、書信等世俗文獻和佛經文獻,有西夏文、漢文、藏文、回鶻文、波斯文、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阿拉伯文、敘利亞文、突厥文、女真文等諸多語種。這些多民族語文獻及文物,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說明黑水城與周邊地區有廣泛的
民族文化交流,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是當時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多民族文化融彙之地。
參考文獻
[1]戴忠沛:《藏文注音西夏文殘片的分類和來源》,《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2]戴忠沛:《藏文注音西夏文殘片綜述》,載聶鴻音、孫伯君編:《中國多文字時代的曆史文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3]蔡彤華編著:《百年黑水城》,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7年。
[4]井內真帆:《黑水城的藏文文獻》,載烏雲畢力格主編:《西域曆史語言研究集刊》(第十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